瓷都德化报

2025年08月0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文旅共舞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新闻作者:林婉清 许华森 陈彤 许永源  发布时间:2025-08-04  查看次数:18次  

清晨的龙门湖,薄雾轻拂水面,湖心岛的游客服务中心已热闹起来。岸边“龙东鱼馆”的陈剑生正忙着收拾着餐桌,锅里炖着的库区大头鱼咕嘟作响,香气顺着湖风飘出老远。

在我县东部,龙门滩镇以水为脉、以农为基,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农业筑基”的共同富裕之路。从龙门湖畔“一鱼多吃”的烟火气,到城郊“后花园”里果冻橙、百香果的甜香,这座小镇用产业融合的密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笑脸多了起来。

果冻橙果园.JPG


“一鱼多吃”带活一片经济


“这家鱼馆我们开了三十几年,5个主厨都是家里人,靠着鱼馆让我们有稳定的收入。”陈剑生擦着手笑道,“自从镇里搞‘一湖双岛’旅游,游客从年初到年底没断过,旺季一天能接待80多桌,临时得叫20多人来帮忙,他们也能多一份收入。”

宫堡鱼丁.jpg

陈剑生口中的“一鱼多吃”,早已超越了餐桌的范畴。龙门滩镇以龙门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核心,将“鱼”的文章做深做透:既有 “一鱼多吃”的餐饮招牌,年营收超600万元;更有环湖文旅的延伸业态 —— 投资2550万元的龙门湖体育公园正在建设,10.8公里环湖健身步道串联起骑行、露营等场景;湖心岛、蝴蝶岛打造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环湖共享单车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民分红时都笑称“骑着单车就能赚钱”。

硕儒村党支部书记廖清松指着规划图介绍:“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吃鱼、看景,还要让他们住下来、玩起来。正在建的‘鱼文化一条街’,将融入戴云山筑风格,把库区移民文化、鱼鲜美食、手作体验结合起来。以后游客来这里,白天钓鱼、骑行,晚上吃鱼宴、看夜景,村民的日子能更红火。”


“后花园”里的甜蜜产业


沿着苏洋市政道路往山里走,连片的果冻橙果园挂满了果实,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果农林明生正和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起疏果,指尖划过饱满的果子,眼里满是笑意。

果农在为果冻橙梳果.JPG

“这‘红美人’果冻橙金贵着呢,咱这海拔高、温差大,种出来的果子皮薄无籽,甜度能到15度以上。”林明生剥开一个果子,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来,“以前种水稻,一亩地一年赚不到2000块,现在跟着合作社种果冻橙,亩产4000斤,地头价10块一斤。合作社还管技术、管销售,咱啥也不用愁。”

龙门滩镇作为我县“大城关的后花园”,借着苏洋市政道路通车后“5分钟到城区”的区位优势,把特色农业做成了富民产业。全镇已发展“红美人”果冻橙1000亩、黄金百香果300亩、油茶林3700亩,仅硕儒村的果冻橙年产值就达800多万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甚至请来省里的专家手把手教修剪、施肥;采收后通过电商平台、城区商超直供,溢价空间比散户销售高30%。

百香果种植户陈德挺算了笔账:“我这80亩黄金百香果,用的是标准化种植技术,亩产2000斤,做成果酱、果干附加值更高。镇里的休闲农业项目还让游客来采摘,一斤能卖到20块钱。”如今,采摘游、农事体验成了新潮流,游客在果园里采摘果冻橙、百香果,临走带箱茶油,一条“种植 + 加工 + 旅游”的产业链,让“后花园”的甜蜜流向了千家万户。


农户解锁山林共富密码


青山环抱之处,德化县龙门张山农林专业合作社经营的6959亩土地,1750亩巨尾桉工业原料林基地郁郁葱葱,3250亩珍贵用材林基地长势喜人,250亩绿化大苗基地百花争艳,300 亩“建树园林绿化苗圃” 苗木茁壮。

陈德挺察看百香果长势.JPG

“我们坚持适地适树、分类经营,引进新技术、新树种,把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合作社负责人张奎添介绍道,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自身发展得红红火火,更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

“以前守着荒山没收入,现在跟着合作社种树,每年光是投工投劳和分红,就能多挣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龙门滩镇霞山村村民刘振强笑着说,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和周边村掀起植树造林热潮,几百户农户承包宜林荒山荒地,近万亩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拔地而起,为周边群众带来超1000万元经济效益。

从龙门湖畔的鱼香缭绕,到山间果园的硕果累累,再到郁郁葱葱的林海,龙门滩镇的共同富裕之路,藏在餐饮店主的营收账本里,写在农林户的笑脸上,更印在村集体账户逐年增长的数字中。未来,龙门滩镇将继续秉持科学发展观,朝着现代林业、农业、休闲、旅游综合开发的方向迈进,在福建绿色海峡西岸建设中,带领更多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