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位于诗墩开发区的益家冷链发货中心开始宰杀黑鸡;8点,这些鸡进入包装;10点,黑鸡装车驶离德化;12点,黑鸡到达厦门商超或总仓;晚餐时分,400多只黑鸡上桌。这一幕,公司负责人曾宪仲在以前不敢想。曾几何时,黑鸡滞销、压价是常态,如今技术员定期指导、合作社保底收购,甚至连快递都直接开到了鸡舍门口。这一个个具体的变化,给浔中镇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作风破冰: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走进龙翰村黑鸡扩繁场的标准化鸡舍,自动清粪系统正嗡鸣运转。施工负责人老张对效率提升印象深刻:“这1100平方米的鸡舍,4个月就完工了,搁以前少说也得7个月!”变化的背后,活跃着一支由镇党委政府组建的“效督收账服务队”。镇纪委联合农业办的干部每周必到现场,量进度、盯环节,建设滞后的单位需在会上公开说明缘由,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说起养鸡场的建设,曾宪仲笑了,“建设养鸡场政府补贴一半资金,养殖上每只鸡补贴2元,政策奖补力度非常大,养殖户的压力小了,发展干劲大了。而且资金落实还很快,只要在电子系统里提交,工作人员不久就到现场核实、验收并落实奖补资金,一点都不用跑。”高效服务并非偶然——今年6月以来,2场作风警示教育会敲醒了“混日子”者,2次专项督查整治了“踢皮球”痼疾。成效反映在生产上:保种场的智能孵化器中,1.2万枚种蛋正静静孕育,雏鸡成活率从75%跃升至92%。“干部脚沾泥、脸晒黑地帮咱,咱没理由不把鸡养好!”曾宪仲的话道出了养殖户们的心声。
效能攻坚:让黑鸡产业“长个子”又“长本事”
技术提升是效能攻坚的关键一环。在品控室内,技术员小林正向客商展示检测报告:“我们的黑鸡氨基酸含量高出15%,炖汤风味特别醇厚!”这份底气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牵线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建立的技术专班——基因选育让黑鸡出栏体重从1.8公斤稳定提升至2.2公斤,温湿智控系统则为鸡群提供了恒定的成长环境。
走进现代化的养殖区,颠覆了传统印象:自动水帘制冷系统使鸡舍达到恒温,犹如空调房。另一头的工业扇持续排出废气,以前的臭味消失了。三层H型笼架高效利用空间,湿化设备将鸡粪实时转化为有机肥料,氨气浓度直降65%。更令人振奋的是,“飞鸡专线”物流开通后,新鲜宰杀的黑鸡24小时即可送达全国餐桌,电商平台刚上线便轻松售出千单。一条从“养得活”到“卖得火”的产业价值链,正因效能提升而日益壮实。
机制创新:让“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产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保障。“加入合作社养黑鸡,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年底还有分红,比自己闷头干强多了!”养殖户老李的笑容透着踏实感。这正是浔中镇创新的“公司+农户+村集体”模式的核心优势——农户只要按照统一标准养殖,产品由公司保底回购;养得越好,获得的分红奖励越丰厚。
老李深有体会:“过去最怕鸡养好了却卖不出去,现在公司包销,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如今,这种模式已惠及周边3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达2.3万元;仙境村通过入股获得8.6万元分红,龙翰村则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村财的稳定增长。坚实的组织基础支撑着产业规模:目前,浔中黑鸡种源占全县份额82%以上,2024年出栏量达20万羽,产值突破2300万元,产业链的抗风险韧性不断增强。
绿色赋能:将“生态账”算成“经济账”
在鸡舍旁,老李打开有机肥沉降池盖板,指着颜色均匀的褐色肥料解释道:“鸡粪发酵后就是好肥料,回田一点不浪费!”
浔中镇坚持将环保作为产业发展的硬约束:鸡粪经60℃高温灭菌无害化处理,年产出800吨优质有机肥;病死鸡经专业设备转化为肉骨粉资源,污染排放量锐减80%。这不仅让养殖废弃物“点废成金”,更成功构建了“健康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反哺农田”的绿色生态闭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
绿色生态的价值有目共睹。“以前养殖场飘来的味儿让人不敢开窗,现在走近都闻不到了,变化真大!”住在附近的村民老曾感慨道。而在石鼓美食街,游客王女士对着黑鸡汤连连称赞:“山泉育鸡,杂粮喂养,这汤格外清香鲜美!”这份源自生态的品质,成为浔中黑鸡最响亮的招牌,推动形成了从育种扩繁到特色深加工的全链条优势。
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承担扩繁任务的合作社更是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让生态品牌和产业根基同步夯实。曾宪仲忙碌之余又有了新盘算,他正准备投入380万元,建设控制5种温度的冷藏设备,研究黑鸡预制菜,建设500平方米的品鉴中心,一年接待游客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