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9月0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九曲十八弯的“鹊桥”

新闻作者:张玉芬  发布时间:2025-09-01  查看次数:91次  

据说银河宽得望不到边,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起相会之桥的喜鹊,多得数也数不清,还有无数喜鹊正扑棱着翅膀,朝着银河的方向飞去。人们总说牛郎织女一年一聚太不容易,殊不知,在人间,也有鹊桥。只是天上的鹊桥是直抵心意的捷径,而人间的鹊桥,多是翻山越岭的艰难山路,亦有暖人心脾的真情相伴。

我的父母,就曾在德化上涌到大田济阳的山路上,走了近二十年的“鹊桥”。那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一天只有一趟班车,下了车还得沿着山路继续走。有一回,母亲背着年幼的大姐,先步行到赤水,本想在赤水搭前往大田的班车,可偏偏错过了。没办法,她只能背着大姐,一步步往济阳走。

山路上静得很,只有脚步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路上遇到没人家的地方,她就抓紧赶路;一看到有农户,就赶紧上前,借点水喝,再给大姐喂喂奶。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才终于赶到父亲所在地。

在济阳待不了几天,母亲就得往家赶。家里有年迈的公婆要照顾,还有一群鸡鸭、几头猪等着喂食,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村里人的健康——她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有一次去济阳,出门时天气还好好的,可第二天准备回家,却发现大雪把路全堵了,连家门口都被厚厚的积雪封住。

等到能回家时,父亲把母亲送上了去县城的政府公务车。母亲从县城坐班车到赤水,又错过了往上涌的车,只能再次步行。那天一直走到天黑,幸好遇到了乡里工作队队长。队长带着手电筒,见母亲背着孩子走得艰难,一路照顾。到了乡里,队长还热情地把母女俩送回家。这条“鹊桥”啊,又长又远,走得人又累又乏,有风雪阻路的危险,却也有陌生人递来的温情。山路十八弯,下山后又要上山,从天亮走到天黑,每一步都藏着牵挂。

以前交通不便的日子里,多少像父母这样的眷侣,都是沿着这样的“鹊桥”相互奔赴。他们的心之所向,就是山路另一头那个等待的人。天上有喜鹊搭桥,人间有媒婆牵线,而我父母的“媒婆”,是母亲的那个药箱。

母亲十六岁时,就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乡亲们看病送药。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很多时候只能用青草药治病。乡医院的院长是从南京军区来的医生,他常带着各村的赤脚医生学习包扎,还领着他们上戴云山认识各种青草药,后来还发了本中草药书,直到现在,母亲还时常把书翻出来,给身边的人指认书上的草药。

20世纪60年代,父亲的二哥,也就是我的二伯,得了很严重的病。那时父亲还在读高中,见二哥病重,他说什么都不想读书了,想回家照顾二哥。是二伯发着病骂他,逼着他安心回学校读书。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十六岁的母亲每天背着药箱去给二伯打针,还耐心教二婶怎么煎中药。母亲的能干、勤劳和善良,都被二伯看在眼里。二伯和父亲兄弟情深,他生前就郑重地嘱咐父亲,一定要娶那个背药箱的姑娘为妻。那时父亲已经在永安师范读书,听说还有女同学喜欢他,可他始终记着二伯的话。

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成了一名留守新娘。父亲毕业后先去清流做社干,之后又被分到三明地区的大田县,最离家近的就是济阳学区。从德化上涌到大田济阳,这条“鹊桥”,父母一走就是将近二十年。直到后来,父亲申请调回了家乡,这对常年奔波的夫妻,才终于不用再翻山越岭地相会。

七夕这天,望着天上的银河,我总会想起父母走过的那些山路。天上的鹊桥一年一座,人间的“鹊桥”却藏在日复一日的牵挂与奔赴里。真心祝福每一对神仙眷侣都有鹊桥来成全,更祝愿人间的每一份深情,都能在彼此的奔赴中,走过风雨,抵达温暖的彼岸。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