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10月26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望永恒

新闻作者:◎ 郑那君  发布时间:2020-11-03  查看次数:608次  

 一切都在流逝,唯有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

    庚子年暑夏,受一枚古陶瓷残片蛊惑,一伙人行走在辽田尖荒无人烟的旷野上。眼前没有一个字,可是眼前却又皆是字。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片碎瓷一片残陶一座废窑,皆为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现场,每一个字都是历史的关键节点。行走在这样一条探寻的路上,每个人不约而同屏声轻步,生怕一不小心弄出声响眼前所触及的景象会有所改变,尤其是那些已残已碎已废的生命。是的,倘若一片片碎瓷残陶突然消失,那么一座窑的荣光是不是便随之丢失?倘若一片废墟就是一座窑的结束,那么一座城的荣光是不是就因此暗淡?都说一个字就是一个景象的标签,那么面对几乎白纸般空无的历史档案,当它们中任何的一个字落下,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否会随之生成?而从一个字里,是否就可以触摸到3700年前的那天?

    “在考古工作中,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哪怕是很细微的发现,有时就足以推翻人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的认知。”领路的考古工作者介绍说,辽田尖古窑址是一处特殊的遗址,就像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果不是那位姓郑的村民无意中发现这些看似寻常的碎瓷残陶,这段神秘的历史依然会沉睡在它静止的梦里。这些被埋葬于地底的陶瓷,虽说残碎不全,面目全非,却包容了历史的波纹。它们的存在,见证了数百代瓷乡人的智慧、奋斗和坚持。

    是的,真相就是真相,即使久远成历史,即使历史已死亡,也会有复活的一天。2007年,接到郑氏村民的报告后考古专家对辽田尖古窑址进行挖掘:大量粘着窑渣的原始青瓷器耳残片,新石器时代的印纹软陶、网格纹硬陶,唐青釉盘口壶、唇口碗、花口洗,商周窑炉残断面及原始青瓷混合叠压的堆积层……而随着考古工作一次次深入,看似普通的辽田尖山,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不同寻常,一段被埋藏地底几千年的历史也随之重新鲜活了起来。考古资料表明,德化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在辽田尖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从最初的取土制陶到在陶器上刻划纹饰,从陶器精制到逐步尝试用低温矿石制釉生产青釉瓷,从青釉瓷烧制到在青瓷上堆贴纹饰……他们历经千艰万难才创造出伟大的德化瓷。

    只是呵,时光是极易把一切淘洗得苍白,如今的辽田尖山除了疯长的野草,再也不见制瓷人的身影。但是只要你有心,就会发现眼前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片碎瓷一片残陶一座废窑,每一处细微的印记仍有着时光磨灭不掉的荣光——如果将辽田尖山上的古窑遗址当作一个完整的聚落形态进行考量,它所反映的不单单是所生产的陶瓷,还有时代和历史等时空信息,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而最为主要的是,它为德化瓷始烧年代找到了答案——37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取土制陶,开启陶瓷的创作。这段尘封的秘密被打开,不但将德化龙窑建窑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也将泉州地区烧制瓷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如今,这个被打开的古窑址因了种种原因,在科学挖掘后又选择回填保护。这个创造出闻名世界的德化瓷,让世界都因此鲜活起来的古窑址,再次被深深埋入地底。说真的,我无法预测它的再次醒来会是在哪年哪月,但我知道这份被埋葬千年却闪向天空的荣光,依旧会永永远远延续着辽田尖山的美丽与伟大。

    是的,我发现,这坐名叫辽田尖的山坐向朝望永恒……

辽田尖山的陶瓷碎片 资料图.jpg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