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1年05月1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涌,我的第二故乡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7  查看次数:1322次  

辉阳梨花景观 阿水供图

 

◎ 郑亚鸿

1969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200多名泉州知青分两批到上涌公社14个大队插队,我是其中之一。

听说我们被分配到上涌,有人说那是德化的“小上海”,我不知为什么上涌有此之称。上山第一天到上涌镇区已是傍晚,又下着濛濛小雨,很快就被接到与大铭接壤的大队,对笼罩在雨雾云烟中的上涌,只留下朦胧的印象。

后来,几次到镇区,才看清上涌的真面貌。上涌确实是个美丽的乡镇,看到它美丽的景色,我总想套用一段歌词来描绘它:人说上涌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戴云山,右手一指是九仙。站在杏仁古街,往里一望,你看那古香古色的街道,曾经演绎出多少繁华和沧桑……

上涌“地肥水美五谷香”,盛产优质大米,被称为“德化粮仓”。那时我们吃的大米有两种,一种叫冬米, 用来煮干饭, 有点像糯米; 一种是红米, 用来煮稀饭, 很粘稠。我们不缺粮食有时缺菜,有此优质米, 缺菜也吃得香。如今, 我还经常托人到上涌买米, 除了上涌大米确实好外,应该说也有我一种浓浓的乡情在里头。

上涌处于交通要道,是德化县葛坑、汤头、杨梅、桂阳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昔日德化县城通往尤溪县的惟一“官道”,所以上涌的墟场是一个大墟场。墟场十日一墟。前来赶墟的不止我们公社的农民和知青,还有邻近公社的农民和知青。墟场总是异常热闱,摆满冬笋、笋干、香茹、红菇等土特产,还有石蛙、土鳖等,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说上涌是德化的“小上海”,我想就是因为它的繁华吧。

上涌的墟场设在公社新街的两旁。所谓新街,就是一条沿公路而建两旁盖着二层楼的不长小街。其中有一幢楼是供销社,曾留给我温馨的回忆。供销社主任老黄曾到我们大队蹲点,和我们熟悉。我们到公社,他总是热情接待,安排我们吃饭,有时需在镇上过夜,他甚至把他的宿舍让出来。那时我们年轻,不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后来回想起来我常常自责,粮食是定量供应的,老黄让我们吃饭,他的粮食怎够?前些年,听集体户的一位同伴说,老黄就住在泉州市区,我想去看望他,向他表达感激之情,却听说他已逝世。蹉跎岁月里,在上涌要感激的不止老黄一个,还有我们大队的老书记、老队长及众乡亲,他们让我感受到上涌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上涌的老街杏仁街。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两边一栋栋吊脚木楼渐次排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街上的路面用鹅卵石铺成,石上遍布青苔。每逢墟日,都有三五成群的知青在街上闲逛。我们赶墟与农民赶墟不同。农民赶墟是做买卖;我们赶墟更像是一场集会,会会老同学、老朋友,也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我们不曾想到,这条古旧的老街,如今已被列为泉州十大古民居,成了摄影爱好者和画家青睐的地方。

离开上涌后,我又几次回上涌,目睹和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新变化、新面貌。当我听说上涌被定位为“县域次中心”,列入泉州市山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成为泉州市14个优先发展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之一时;当我看到上涌镇稻田、辉阳村梨花景观入选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名单时,我为第二故乡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笫二故乡,留给我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