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胜
随着儿子小学毕业日益临近,“选择就读哪一所初中学校”的话题就摆上家庭的议事日程。
这是儿子第一次有主体意识参与的升学活动,也表现出了日益觉醒的个性意识。他经常主动和我谈起班里同学对某个初中学校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满怀期待地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印证,以便他搜集各种信息,最终得出综合判断和选择。
儿子班上同学对初中学校的关注非常全面细致,甚至是繁杂琐碎。从“上学路程”到“学校面积”,从“校规校纪”到“学习时间”等等,几乎覆盖了初中成长阶段的方方面面。对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同伴们无心的评说多多少少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产生影响。
为了不使儿子一开始就对初中学习生活产生误解和隔阂,我动用自己所了解的初中学校信息进行正面引导。他每次听了都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仍然有将信将疑的神色,某次甚至提出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问题:“是不是因为你是初中老师,就为初中学校的问题进行辩护啊?”我立刻意识到,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和引导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欲盖弥彰的错觉。
尽管受招生政策限制,儿子只能在户口所在地的初中校就读,我还是决定满足他的要求:带他去全县城区所有初中校进行实地考察,按他的说法,“就当成是一次简单的研学旅行”。
我们选择的第一站是一所新建不久、刚通过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验收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齐全。一进校园,儿子立刻被标准的400米运动场吸引住了,像一只欢快的小马驹冲上跑道,撒欢地跑了一圈,然后喘着气在旁边的运动区器材上试了个遍,充分享受久违的课余运动酣畅淋漓的快乐。半个小时后,待他心情慢慢恢复平静,我带他参观了学校的读书花园、走廊学生作品展、体育馆、大礼堂等主要场所。他边看边说自言自语地说,这个读书公园比我们学校的大;这个礼堂比我们学校的宽敞……不知不觉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把中学和小学之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我们走到实验楼,橱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烧杯、烧瓶、显微镜等实验器材。儿子把脸凑近玻璃,想趁着走道的灯光看个究竟。我知道他素来对动物方面感兴趣,准备趁机简要介绍一下仪器的功能用途。他反倒告诉我,显微镜用来观察生物细胞;烧杯可存放盐酸等化学液体。
“你怎么知道这些?”
“动物小说里有介绍啊!”
从实验室下来到教学楼,刚好是初三的教室。每张桌子上都整齐地码着书本,桌脚处也挂着装满书的袋子,“环橱皆书也”,“环桌皆书也”。我转过脸去,儿子若有所思地站在教室后门,面色严肃凝重。我心里一想:坏了,该不是这个场面给他心理造成负担了吧?赶紧带他直下到一楼到读书公园。走了一段路,儿子仰起头问我:“是不是毕业班都很辛苦?”言下之意,六年级的学习给了他一定的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
我很认真告诉他:“是。六年级、初三、高三,这些毕业班都很辛苦,因为这些都是开花后结果的时刻,需要加倍努力才能‘修成正果’。”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脸上神色已经释然不少。
接下来的几个周末,我陆陆续续带他去参观了其他几所初中学校。一番实地考察下来,儿子已经从最初对初中学校的好奇、胆怯,变得落落大方、习以为常:一进校门,先看运动场所,再欣赏走廊上吊挂的艺术作品,再去教室溜达溜达,顺便在书吧里小憩片刻。他心里在进行小学和初中纵向比较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初中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了:甲校的操场没有乙校的大,丙校的图书馆和书吧比乙校来得气派……通过比较,儿子心目中理想初中学校的拼图逐渐拼接完成。
到了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了。儿子很认真地告诉我,尽管找不到一所符合自己理想的初中学校,但是他大体知道了初中学习生活的粗略模样,愿意像小学一样认真努力地学习生活。
世上没有绝对符合理想的学校,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理想的憧憬和蓝图。孩子,你要努力活成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