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1月2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到心处最有味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4  查看次数:879次  

◎ 陈仁梓


相比于县城,闽南乡下的年味似乎来得早一些、浓一些。

年味起始于大扫除,厝内厝外都是清扫对象。闽南有句老话:“廿四扫烟尘”,寓意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

腊月二十四,人们便在各自家里忙活开了。女人们拿出一些遮盖物,把餐桌、厨具等一系列陈设用品盖住,以免扫落的烟尘掉落其中;传统的闽南民居有二三层楼高,梯子够不到的地方,人们就会拿来竹竿把扫把加长,头顶斗笠,一阵霍霍之后,经年累月的烟垢就这样消散于长帚之下。尽管这是一项累活,但一想到能为儿孙们提供一个洁净的过年环境,人们的脸上立马腾起一朵幸福之花。男人们则拿着锄头、畚箕等劳动工具,把庭院上的杂草、垃圾等提到空旷的地方,焚烧处理。这可是一项变废为宝的工程——焚烧过的垃圾,是农作物的“保暖衣”兼“营养品”,能让它们更好地生长。就这样,乡下人家依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古例,在春节前把厝内厝外打扫得光鲜整洁、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六日以后,外出打工的村人陆续回到乡下,静寂的乡村顿时热闹起来了。经年不见的老友们提前串门,温热新年气氛。或清茶一盏,或小酒一杯,借着昏黄的灯光,将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和好友一一分享,真有点“共话巴山夜雨”之势。此外,大部分人家都会养一头大肥猪,年前宰杀,当作春节的食物之一。老人们将杀猪的日子定在年轻人回来之后。毕竟这一头被养了一年的肥猪,力气大得很。邻里之间也会把杀猪的日子错开,这样就能保证足够的人手,互相帮助。

除夕则是最忙的时候:祭祀先祖、做年夜饭、洗漱更衣……

按照惯例,祭祀活动分为两处:一是宗亲祖厝,一是自家厅堂。到祖厝祭祀时,人们往往备上两份,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到了祖厝,一篮放在供奉先祖的桌子上,另一篮则是放在土地公的那一侧。炮仗也是要有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尽管它们大小不一,款式多样,但对先祖的诚心都是实打实的。近三年家中若有丧事者,就不宜在这种场合燃放烟花爆竹,细心的人们就会有察觉并谨言慎行,以免勾起其伤心往事。

祭祀活动结束,人们也就忙起年夜饭了。男人们接过锅铲,清蒸、爆炒,颠锅、起锅、入盆,像极了酒店里的大厨。一下午,柴火不停,美食不断,鸡鸭成汤,菜丸成形。霎时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饭菜的香气中。年夜饭上,满桌的美味佳肴并不怎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反倒是压岁钱和新衣服更暖他们的心。于是他们扒拉两口就去洗漱更衣了。但这并不影响桌上的热闹——父子举杯对饮,婆媳相互夹菜,其乐融融……

90后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过年史”。小学时,鞭炮是我们的最爱。在那个“无鞭炮不过年”的日子里,“聪明的一休”、“黑蜘蛛”几乎成了我们的快乐源泉。初高中时期,村里的同龄人就三五成群,借着月光,从村头踩到村尾,大谈理想和人生,然后一起守岁。大学时期,反倒和高中好友有更多接触,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脚步抵达葛坑、上涌、三班、龙门滩等乡镇。谈婚论嫁之时,我则邀上心仪的对象,学着爱情片里的桥段,买上几个烟花,几把仙女棒,在空旷的地方燃放,“罗曼蒂克”一下;或者登上唐寨山的佳美亭,共赏瓷城烟霞……

新春佳节,每个人都在用心对待,因而滋味十足。是的,年到心处最有味,当我们用心地对待平日里的每一天,幸福怎敢不降临到我们身上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