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3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化当下的另一种可能

新闻作者:连玉基  发布时间:2022-03-22  查看次数:835次  

2014年6月初,寇婉琼萌生了采写德化青年瓷艺家的想法。她认为,此间人们之前对德化陶瓷的关注大多是业已成名的大师,而对青年群体了解较少。

她当初的计划,是在《瓷都德化》“开个专栏,逐一宣传”。

专栏名称是当代瓷艺家苏献忠“共享”给她的。她在青年瓷艺家兰全盛处讨论专栏命名时,恰巧苏献忠到访,“眯起他的小眼睛笑笑”说:“就用‘德化当下的可能’嘛!”那时,苏献忠刚在厦门完成一场“当下的可能”的展览。

她很快付诸实现,专栏的第一篇稿件于当月16日在《瓷都德化》见报。这篇采写兰全盛的见报稿,后来成书时也定为开篇。

把专栏文章结集成册,是她到了2015年采写了20多位青年瓷艺家之后的想法。出书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历时两年多,2016年10月,《德化当下的可能:33位青年瓷艺家的成长及艺术简评》专著,终于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难能可贵”的是,寇婉琼并不止步于此。她持续关注、挖掘着德化青年瓷艺家中的佼佼者。期间她已经调到县陶瓷办工作,事务繁忙,便邀请德化青年作家张玉芬跟她一起采写,在2021年完成了第二本《德化当下的可能》专著,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两本《德化当下的可能》专著,体现了寇婉琼满满的“为瓷情怀”。

“难能”所指,至少应包括这两本书的采写对象选择和文本体例设定。

写谁不写谁,在这种评判性质的行业专著中,绝对不是轻易就能打勾的选择题。第一本写了33位,第二本写了44位,两本总共写了77位青年瓷艺家。他们是德化数以千计的青年瓷艺家中的佼佼者,把他们挑选出来,使之整体处于一定的水准之上,又具有某种代表性、信服度,实非易事。

寇婉琼笔触所及,写到了本地成长起来的、外地来德化学艺留下来的、跨界来德化从事瓷艺的、其他陶瓷产区来的……并且兼顾了新材质、新品种、新器型、新釉色、新风格……很好地呈现出了当下德化青年瓷艺家的群体活力、个性追求和发展态势。

这两本专著在文本体例设定上,一以贯之,既写每个青年瓷艺家的成长经历,又进行“艺术简评”,为不落入叙写的简单化,不使采写对象之间出现相似,需要费心细致的访谈和写作智慧,还要求写作者具备陶瓷专业素养和泛艺术鉴赏能力。寇婉琼在这两本专著中完成了一次自我设定的写作冒险。

寇婉琼敢于冒这个险,或许是源于她的“有恃无恐”。她中学时是德化一中野草叶文学社编委,工作后长期从事新闻采编,此后至今从事陶瓷方面工作,写作才情、新闻素养和陶瓷鉴赏于她早就“融为一体”,这使得这两本专著在传播认知价值与挑动阅读兴趣上也较好地“融为一体”。

“可贵”之处,在于透过这两本专著,足以从一个侧面刷新人们对德化陶瓷的认知。

从中可以看到,德化继邱双炯、陈明良、连紫华、赖礼同等上一辈瓷艺家之后,兰全盛、李璋高等一大批青年瓷艺家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这展现出德化陶瓷“江山代有才人出”。

从中可以看到,德化实施“名师带徒”制度、创建“新秀园”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陶瓷电子商务等发展模式,正引导、激励着青年瓷艺家们积极创作、创新。德化陶瓷可谓“无边光景一时新”。

寇婉琼多年来坚持关注、宣传和服务好德化陶瓷产业,这让我想到邻县安溪的谢文哲,他长期在安溪的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写作不辍,致力于传播铁观音原乡文化。也让我想到晋江籍著名作家许谋清,他长住晋江写晋江,并自称是“为中国写晋江”。

寇婉琼之于《德化当下的可能》,《德化当下的可能》之于德化和德化陶瓷产业,就像谢文哲之于《茶之原乡》《安溪寻茶记》等著作,和这些著作之于安溪和安溪茶产业,就像许谋清之于《富起来需要多少年》等晋江题材著作,和这一系列著作之于晋江和晋江经验。

从中,我看到了德化当下的另一种可能。德化有寇婉琼、张玉芬、连江水、郑智得等一批热心陶瓷题材写作的作家,只要加以重视和支持,他们完全能为德化写好“中国白”,为世界讲好德化陶瓷故事。

德化籍前媒体高管苏瑞厚,接手“月记窑”老字号,延续400余年柴烧荣光;素有“才女作家”之称的庄丽琴,在庄苑从事陶瓷艺术交流和策展工作,谁说他们不也是德化当下的另一种可能?

1647919804121829.jpg

1647919830459723.jpg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