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架(外一篇)
☉赖瑞筠
“谁家吃得饱不饱,看他家谷架好不好。”乡间农舍每家每户房前都有一个高高的晒谷架,也叫“谷架”。晒谷架是农家用于秋收晒稻谷用的,平时也可以晒糟菜脯、萝卜干等。
每年六七月农闲时节,父亲就要对晒谷架进行维修加固。不管谷架柱立得稳不稳,父亲都要拿一些石头填上去,埋上土,再用那根被磨得光滑的老柴槌舂实。检查更换一些已经腐朽不吃力的谷架梁、谷架椽、谷架桷。谷架桷,是用竹子做的,首先要到竹林挑选高大笔直的老竹子,砍回来劈成大小一致的两半。劈竹子可是一项技术活,只见父亲两手抬着竹子,眯着一只眼从末梢向头瞄了一下,拿起柴刀在竹子末梢开了口子,放在地上,一只脚踩在一边上,双手掰一边,用力甩几下,一根竹子就被撕成了大小均匀的两半,两块谷架桷就做好了。父亲还要对谷架桷进行修整,拿柴刀剃掉竹节,使整块谷架桷光滑无比。没几天功夫,一个崭新的晒谷架就呈现在眼前。
金秋时节,收割回来的金黄色稻谷一匾匾的,静静地躺在“大床”任在阳光曝晒,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稻香味。看天气而定,一般收回来的稻谷都要晒上两三天。
我喜欢晒谷架,喜欢这天然的“大床”。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也染红了晒谷架。夜幕降临,退去了白天的燥热,月儿悄悄地爬上云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晒谷架。
晚饭过后,左邻右舍聚在晒谷架上乘风纳凉,聊天“话仙”。或说今年的收成,或讲白天的见闻,或聊孩子的学习,或侃玩乐的笑话。人们最喜欢听祖父讲《陈三五娘》的故事,祖父总是慢条斯理的,先压了压口水,再娓娓道来。五娘于元宵观灯,邂逅陈三,林大鼻聘婚,五娘不从,五娘投荔与陈三示情,陈三磨镜入府为奴,林大鼻迫婚,陈三偕五娘益春跑泉州。陈三和五娘有情人终成眷属。
祖父一遍又一遍地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为陈三五娘点赞;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睁得大大的,似懂非懂得地听着。
这故事很长,用闽南语唱腔诉说着,可以听上几天几夜。有几次,我还在夜里跟着辗转难眠。虽说那时不懂什么是爱情,然而,幼小的我却听出了陈三五娘对命运不顺从,更坚定了善恶终有报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最朴素、最原始的思想与价值观的教育吧。
长大后知道,历史上陈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有父母之命与五娘定亲的林大,真有其人。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几经曲折,终成眷属。陈三生活在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陈三,其故里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梧宅,梧宅附近有一道水坝就叫陈三坝,当年陈三读书处“青阳室”仍有迹可寻。20世纪中叶泉州朋山岭上曾经发现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称陈三是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他自从游潮州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碧琚为妻之后,就隐居林泉。
有时,祖父也会教大家说一些“四句”俗语。起厝的四句有“房房发福、代代兴隆、丁财两旺、富贵双全”。娶亲的可念这么四句:新灯挂起、人人欢喜,金锁开起、开花结籽。在这晒谷架,我背会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是祖父口口相授的。
如今,承载着收获与快乐的晒谷架,依然安静地立在老屋前,只是它苍老了些……何时能放下身边俗事,像儿时那样,在乡间的晒谷架上小憩一会儿?
山间花芒
花芒,一种生长在山坡、溪畔不起眼的芒草,在老家也叫“菅茅”,叶子条形的,绿油油的,长长的,两边带有细细的锯齿,不小心就会被它划伤。据说,鲁班上山伐木被芒草割伤后,仔细观察,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花芒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一生却也不平凡,是乡下人家灶膛里的柴禾,是床头舒软的花枕,是房屋里头的扫帚。
二三月里,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慢慢地飘着,红的紫的黄的粉的花儿尽情绽放,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花芒也换上了新装,修长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在阳光照射下绿得发亮,为这光彩夺目的画面增添了不少生趣。
花芒长得郁郁葱葱,一蓬连着一蓬,圆滚滚的秆苞从绿叶中抽出,饱涨得好像马上要裂开了。长长的秆苞梢挂着一片细叶,远远望去好像一杆杆红缨枪。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几个小伴伙随手抽出路边的秆苞,一人拿一根,当击剑比赛,看谁的“剑”先折了就输,你进我退,我击你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几乎忘了时间。
端午节过后,秆苞长成了一两米长的芒秆了。秆梢抽出十几厘米细长如丝的紫色花穗,丝丝缕缕地垂悬着,微风吹过,远远望去,像一面面旗子在随风飘扬。我们小心地拔出一秆撕成两半,编成“马儿”,一手高举着“马儿”,边跑边喊:马儿高,马儿好,将军骑着马儿跑。
花芒不仅是孩子们的玩物,更是大人们的活宝。当花穗从紫色开始慢慢变成白色时,母亲就将它们砍回来放在晒谷架上铺平了暴晒。经过几天阳光的洗礼,轻轻一抖,芒絮就飘落下来,母亲拿一块大竹匾收集起来,晒干了,装在枕套里当棉絮,软绵绵的,可舒服了。芒絮抖落干净了,母亲把秆头的苞叶剥下来,一秆秆金黄色的芒穗像一把把“关公刀”。母亲用苞叶把秆穗扎成一小把一小把,再按一定顺序排列扎成芒扫,一把天然实用的花芒扫帚就做好了,既可打扫房间,又可清扫庭院。
山坡溪畔的花芒,一蓬连着一蓬,一秆挨着一秆,亭亭玉立,秆梢垂挂着淡黄色的花穗,随风摇曳,此起彼伏,甚是壮观。芒秆有时被风吹折了,芒穗低垂着,好像在沉思。花芒的一生虽然朴素无华,但它却告诉我们:低头要有勇气,抬头更要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