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06月26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变迁

新闻作者:张传捷  发布时间:2023-06-26  查看次数:391次  

“炎炎五月,香香糯粽。垂涎三尺,两天掏空。”这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真实写照。

春节过后是端午,春夏之交,草长莺飞,农民们忙着哞牛犁地,散发出阵阵的泥土芳香,那是生产队新的一年的春耕生产,母亲虽是半劳力,也得跟着队里的社员起早贪黑干农活。

五月到了,母亲抽空去山上采箬叶、棕树叶和笋衣(俗称竹笋壳)之类,为包粽子做准备。初四那天,母亲搬来盆盆罐罐,浸泡糯米、观音豆、笋衣、箬叶,还拿来小把稻草烧灰泡水,作为食用碱。村里有两处天然温泉水,母亲把浸过的笋衣、箬叶拿去温泉水漂洗干净。

我们一帮孩子则在家里帮忙烧水、添柴火。母亲以独有而娴熟的手艺把箬叶做成“漏斗型”,再加入糯米、观音豆之类的食材,两手缠扎并作,不到半天工夫,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绿色粽子系满在棕叶条上,像一个个小精灵相互依偎着。期间,当然也会摊开笋衣包大粽。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整理一番,把竹笋衣的棍形大粽最先放入锅内,然后按粽子大小依次下锅。这种笋竹包的大粽,叫做“牛脚包”,个子大,最难熟。按照母亲的说法是先大后小,所有的粽子才能同步煮熟。

在烧火中,我们几个小孩从母亲那里偷来几片箬叶,学着母亲包粽子的方法,用谷壳代替糯米,把扎好的“粽子”一个个挂在桃树、李树上,意为桃李过“端午节”。可是,这时厨房的灶里没人添柴火就黑洞洞了,锅里粽子还处于半生不熟状态。

“哦!你这帮臭弟,还有闲‘滚天搅地’,等下粽子熟了就不给你们吃。”母亲大声嚷道,我们听到不给粽子吃的惩罚,立马就乖起来。这可是春节后又一个可撮大顿的日子啊!“禁吃”让我们几个孩子马上回归岗位,“尽职尽责”。

看着锅内沸沸腾腾的粽子,我们站在灶台边,瞪大双眼,视线跟着母亲一遍又一遍用竹篼捞粽子而转动,香喷喷的粽子很是诱人,很想有个奖赏。在那个年头,这几乎是奢望。

第二天,父亲准时从公社回来,我们拿着父亲的行李就翻。记得有一年,父亲从公社分配到猪肉、白糖、花生油、雄黄酒。哇,好料,我们几个孩子高兴得跳起来!

当母亲将那点猪肉煮好端上桌子,我们几个孩子都虎视眈眈,这时,当家人的母亲最清楚不过:“按人分配!按人分配!”有了香喷喷的粽子,有了肉糖油酒,那个端午是几年来过得最开心、最奢侈的,我们张开肚皮饕餮一空。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手艺、父亲的“好料”和那孩时的味道时常萦绕心头,伴随着那挥之不去的缺吃饿肚之阴影。

我一直在想,穷日子是有尽头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春雷霹雳,邓公掌舵,改革开放,生产责任制,华夏翻天覆地,荫福九域百姓。如今,过端午节,不仅仅珍馐美馔,还玩得丰富多彩,花样繁多。

几年前,我去漳州长泰游玩,正是端午节。那天,我们在酒店订了端午宴,十多个菜品,满满一桌美味佳肴,仅粽子就有咸粽、甜粽、肉粽、海鲜粽等。

午餐后,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我们撑着伞,赶到马洋溪观看龙舟赛。溪边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溪中龙舟列队,整装待发。龙舟上,参赛的壮汉身着节日盛装,再配上红色泳衣,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红光满面,斗志昂扬。只听指挥手一声令下,船头战鼓擂鸣,挥桨击水,搏浪飞舟,浪花拍岸,高歌猛进。大家为争夺冠军,人人裸臂弓力,青筋突显,不甘示弱,浑身上下分不清是汗,还是雨水。

又是一年端午,山上万木葱茏,空气清新,田间禾苗油绿,农舍里袅袅炊烟中夹着粽香,扑鼻而来。远远望去,山那边的野生杨梅红得诱人。这时,我呼几位好友山上采杨梅,尽管山路崎岖,杂草缠脚,丝毫也不减我们摘杨梅的热情。爬坡、下坡、拐弯、过独木桥,在一条羊肠小道彳亍而行,尽管大汗淋漓,口渴疲劳,脚腿酸痛,山蚊叮咬,可我们没有退缩。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边爬树摘杨梅,一边小心翼翼打包,生怕把它弄伤。杨梅树上留下我们劳动的身影,竹篮里盛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我们满载而归,高兴得不亚于小学生考上一百分。当肚子填满了酸酸甜甜的杨梅,牙齿诉说着,软了,软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喜悦?“今年端午吃粽子配杨梅中啰!来开开胃!”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大家争着来尝鲜。杨梅虽比不上粽子香,可在当今物质丰富殷实的时代,摘摘杨梅,放放松,免去那大鱼大肉,不亦乐乎!

幸福,恰逢此时,庆幸我们遇到一个好时代,日子过得嘛嘛香!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