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3年11月20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畏读书

新闻作者:林星焕  发布时间:2023-11-20  查看次数:666次  

当今这个社会能够被称为“文盲”的人,已屈指可数了。可在我的乡下老家里,我知道还有人是。他们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社会,而且属于穷困的农家子女。那个年代,读书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奢望。他们想读书却始终没有机会读书,不能读书成了他们的终身憾事。尽管他们一生都万般朴实勤劳,热爱生活,但由于没读书、没文化的缘故,生活总是无情地冷漠他们。无论他们怎么热情拥抱生活、拥抱社会,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生活也率直告诉他们:因为你是文盲,这个多彩的世界不适合你;你来这个社会,这个现代的社会不迎合你。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处境。

也许有人会认为,读点书能算个啥。但我认为,读点书固然不值得自满,若是不读书少读书更不算个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虽然也是其中一分子的存在,但你是怎样一种状态的存在,有文化知识的存在与没文化知识的存在是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的适应性不尽相同。过去一首《小二郎上学歌》十分精准地道出了读书的普世价值:“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管,只为穷人要翻身,不受人欺负哎不做牛和羊”。从人类社会史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无不贯穿着教育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主线,万变不离其宗。不学习,不积累,不跟随着进步,就会落后,跟不上节拍。从现实生活来看,掌握知识的多少、厚薄,有助于一个人生活能力提升,进而左右着你能否有力主动作为或只能无力被动作为。也许有人也会问,读书有金钱的功能吗?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读书也不一定会让你“万能”,但很大概率多读书会让你“更能”。古人云“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不无道理,还被很多名门望族当成家训,世代相传。

读书为什么与每个人至关重要?因为读书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它能使人走出蒙昧无知的人生境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况且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读书研学是大势所趋、客观要求。否则,不学无术就难以在这个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科学化、法治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知识时代里“适者生存”。

既然读书这么要紧,那它有什么法门吗?这事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学无定法,贵在得法。首先,孔夫子的读书法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项“学”与“悟”并举的慢功细活,并非浅尝辄止、勿伦吞枣的易事,能有所斩获需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付出。再者,要有的放矢。先读有字之书。这是形象的具体的,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再读“无字之书”。这是无形的,较为抽象的。它来自社会,来自实践。这需要扎根泥土,向实践要真知,向群众要智慧。此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呀呀学语开始,每个人都要历经“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命过程。世界在推陈出新的规律中发展变化着,而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局限性、时效性,不读书就会因缺少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所需的知识能量而窘迫。那种想把本领和才能寄托在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速成上是十分幼稚的。因此,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在应对各种矛盾问题时、在履职担当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若想事业有成、人生无憾,多读书,勤读书,一定能使你收获着希望与成功。如果你是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更应多读书勤读书,不断提高本领,实现人生价值。读书对我个人而言,无论现实给我什么,我觉得都要对读书多怀一份敬畏之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