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8月3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燃烧的月记窑(外一篇)

新闻作者:◎ 郑那君  发布时间:2020-09-03  查看次数:932次  

红墙黛瓦、大红灯笼、长条木凳、高脚竹椅、废弃的瓷碎片、龟裂的土墙、木制的吊脚楼、远处的群山和近处的梯田……这一刻,阳光刚好穿过风,风吹动远处的林,柔和的太阳光芒洒在山包的林草上,洒在脚下丰饶的土地上。山上的林草叶芽疯长,脚下寸土蓬勃朝气,以喷薄的热情回应阳光的热情。阳光游移到一面城墙上,这城墙其实是月记窑的“牌坊”,是由废弃的瓷壶各种角度堆积以及配与木桩、黄泥夯筑而成的。黄色的泥门上有两排耀眼的字,红白色相搭,上排的字是大红色的“中国瓷都——迪云”,下排是白色的“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字体比上排的要来得小一些。

    与之相对视的,是那条叫做月记窑的窑。窑身依山势倾斜砌筑,自下而上,约有60米长,头下尾上,隐藏于几墩柱子撑起的沿着山坡一路堆叠而上的黛瓦下,远远望去似冲天巨龙。窑身两侧,每间隔不远就堆有几垛待烧的柴火。柴火堆得并不齐整,像是搬运工人情绪不佳的产物。柴火的品种有所区别,接近窑口的大多是松木,窑中及窑身两侧则是杂木居多。有个年过花甲的老窑工带着十来名工人出窑,他们大都光着膀子,露出结实的腱子肉和古铜色的肌肤。许是常年劳作,他们身上的肌肉线条异常紧实、有力,好似画报上的健美先生。他们的嘴里叼着烟,荤话玩笑话一句紧接着一句出,手里的活却不曾见落下。不远处,时不时有笑语声传来。原来离窑身不远,有个凉棚,凉棚底下三五修坯的女工,手里忙着事,嘴里也打着俏,欢快得比电线杆上的燕子还甚。

    脚步不禁为龙窑所吸引。拾级而上,从窑门拐进龙窑的身体。窑身高过人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分成若干目,他们说这是窑室。窑室拱顶呈弧形,两侧上部有多排碗口大小的投柴孔,也做观察火候之用。窑室与窑室之间,由一条阶梯通道连着,左右两旁各设有窑门,供出、装窑用。可能刚出炉不久,室内窑炉的余热还未完全散去,鼻里时不时有松脂的香味进入。细看周遭,装瓷胚的匣钵,一层一层叠加成圆柱型,有序排放着。稍加目测,便知这窑一次可装烧的容量有多大,感叹之余,眼角被光滑的窑壁及窑壁上晃来晃去的影子所牵引。光线从窑门斜射进来打在光滑可鉴的窑壁上,犹如一只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老窑工骄傲地说,月记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明清时赫赫有名的德化青花瓷“官窑”之一;三班镇现已发现古窑址28处,最早的可上溯到商周时期。他边说边把我引到窑尾,也就是最后一目窑室,相对其它的窑室这目窑室要来得窄小,设有多道挡火墙,挡火墙底部又设有九眼烟火孔,墙后还设烟火巷,俗称烟囱。窑工说,一次完整的烧窑,至少需要经过一天一夜,当窑火烧起,屋檐的外面,便可看见最上方的龙尾吐出红而猛的火舌。他们说,假若在夜晚,亮堂的炉火可将半个夜空映红,像火烧云……

    嗯。我说,那景色我是不陌生的,打小它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出了这一窑,下一窑正候着,数百年来,月记窑的窑火啊,就这样映红了德化的天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