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9月0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春登第楼

新闻作者:◎ 北山其人  发布时间:2020-09-10  查看次数:761次  

古春老家往吉溪下游三百米处,有一大厝依山而起,坐北朝南,厝名为“登第楼”。楼前田畴舒展,流水萦绕,水尾处龟山蛇岭把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风景极佳。

    儿时,无论是上小学读初中,还是帮忙插秧割稻,抑或外村人墟日赶集,都会从登第楼下的古驿道经过。一遇暴雨,大家更是纷纷躲入登第楼山门。

    平整石条砌的台阶由下而上,从山脚的大道接入,直至山腰登堂入室,步步登高;矮小木结构的山门,瓦脊间饰有水墨画,两端如燕尾般伸向天空,圆木柱下垫着石础,柱子上的漆金对联已残缺难辨,粉红色的灰墙脱落殆尽,两扇木门已经不在……在“害怕鬼”的儿时记忆里,此楼极为神秘,甚至有几分阴森可怖。

    其实,登第楼的地基紧挨着古驿道,地势相当陡峭。一块块天然巨石几百上千斤,一直从山脚向上堆砌成长约五十米高十几米的挡土墙,再填土石造地基,辟出三台基,中间为大埕,上下建有两进大厝,规模宏大,耗资自是惊人。由于年代久远,石墙里长出粗壮的蒿和一种叫“仙草”的植物,屋檐腐烂,碎瓦满地,蛇鼠出没。如果你胆大一点,不介意其破败不堪,从护厝侧门进入,进入第一台基上的下堂,楼分两层,下层架空,上有回廊,廊外雨披束腰。透过廊上窗户,倚窗而望,青山绿水,四时田园如画。从回廊往上逐层登高,进入堂屋,臆想主人当年在此来回踱步,放眼堂前,梯田照面,春燕剪柳,夏虫叽蜩,秋月入窗,冰枝垂檐,怎不教人吟唱“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的诗句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才知晓登第楼的一些过往。“登第楼”,多好的名字!士子登第,科甲题名,寄托了族人几多厚望!原来,这里曾经是苏氏家塾,即双翰族人出资聘请先生讲学、培育人才的地方。清朝前期,族贤苏履吉(字其旋,号九斋)“三知敦煌”前,曾于此执馆多年,矢志攻读功名——《友竹山房诗草》有诗为证:

    《冬季九日,登第楼散馆留别诸生并勖用滋树树轩旧赠原韵》载:“空负诸生又一年,问余学业竟茫然。愧将朋友呼师弟,愿饮醇醪对圣贤。壮志肯容虚白昼,闲情犹觉恋青氈。要知归去须勤苦,衣钵终期尔辈传。”记录了苏履吉于登第楼散馆时激励后进的话语。又有《家乡感怀(二)》:“南楼夜月几追陪,二十年前问字来。敢道春风成往事,李桃还是旧栽培。”文后就注释:“南楼即登第楼。”在苏履吉的《友竹山房诗草》中还多处提及登第楼、古春斋、扳龙斋——这些富含深意的命名,点明了家族耕读传家的世承。

    听乡亲们说起,清末民国初,我祖父(讳允忄鑫 ,字维幹),也曾在登第楼立馆执教,培养过一些人才,在乡里还流传着他授课严苛的点滴故事。他无官无职,自是不敢与九斋公相提并论,因登第楼的这段往事,我常以他为傲。毕竟,在祖父的执馆生涯中,龙湖山下的门生众多,也到曾坂山茶立过馆,但在老家授徒为家乡培育人才,是何其光荣的一段岁月。

    然而,登第楼其实是富户“雅公”的私宅。因富,才有财力起豪宅;为富而仁,才肯献出私宅为族人的家塾,永远值得我等后人敬仰。传说雅公力壮身强,一餐食一斗米,曾越龙湖山岭探望出嫁后的女儿,雅公的爱女一见父亲远道而来,喜出望外,急忙宰鸡宰鸭款待,不料适值雨季,正愁无干柴生火造饭……雅公用手往门外一指,说:“方才路上我顺手抓了根干柴扫露水,扔在屋旁路口,你去看一下能否生火?”女婿到那路口一瞧:“这哪是扫露水的木棍?分明一根大圆木,辟开了当柴火,足足可以烧三天!”

    传说已不可考究,有关登第楼的记忆犹新。儿时,根本不关心它的传说故事,倒是念念不忘它身旁的两棵大树——东边,有一株老柿子树;西边,是一株虬干蟠枝的万字梨。冬天一到,树上树下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火红的柿子,酸甜的万字梨,幸福了孩童的记忆!当然,还有另外一幕:登第楼前,春种秋收,日出日落,“肩挑日月”的大人们,手中拄杖敲击着石板路,不时响起“咚咚”的撞击声,由远而近,至今依然回旋在脑际……

    古春的登第楼,老了,几乎站不住了——如果就此倒下,消失了,太可惜了。庆幸的是,听说雅公后裔正筹划修缮,希望她作为双翰人文历史文化标志之一,永远屹立在家乡的北山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