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进入德化三班中学,学校围绕着一座古祠堂而设。祠堂里有图书馆、食堂、教师宿舍和教室,祠堂前面是操场。操场的前面是一座二层的土木结构建筑校舍,楼上是教师宿舍,楼下是教室。操场的左面是一座两层的石混结构教学楼,操场的右面是一座二层土木结构的教师宿舍。整个校园呈口字形。学校的运动场并不在口字形内,在古祠堂的后山上。
当时我所在的教室在石混结构教学楼一楼。那时的学校还是半工半农,每学期至少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天马山柑桔园劳动,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时冬天很冷,还是缺衣少食的年代,课间操时我们经常跑到教学楼梯的转角处晒太阳。听人讲这座古祠堂叫光裕堂,历史悠久,构筑精美,有很多牌匾。但我们却什么也没看到,连现在厅头上那块写着“光裕堂”的匾也是后来才挂上的。
光裕堂,历史悠久,是三班郑氏的家庙,气势宏伟,构筑精美而闻名,是“泉州名祠”之一。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事。
唐朝末年,郑昭祖由仙游入德化三班硕杰,创建龟迪祖宇。后几经兴废,均遵循旧制。数次重建和修葺,明永乐年间重修,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毁于兵燹,后重建,更名为“光裕堂”,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按旧绘制古厝图重修。丁未年(1787年)建东两厅及两厢以壮大观。民国26年(1937年),乡绅郑扬取倡修光裕堂更换中梁,南洋硕杰同乡会郑荆伦、郑荆召等捐资重修。
1961年后,在光裕堂创办三班中学,厝堂内部诸多设施移位、拆毁;后破“四旧”,神龛牌位牌匾等俱废。1972年水池外花台拆除,建设一座二层约600平方米土木建筑校舍,1973年,挖掘光裕堂后山平整为后操场,移土填平水池作为前操场,并于右侧建设二层教师宿舍一座。1975,又于光裕堂前左侧建石混结构一座约700平方米的校舍。至此,光裕堂原有格局破坏殆尽。这就是我刚进三班中学时所见到的情景。这也就难怪祠堂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是新的。
1987年,侨胞郑秋金等捐资修缮,折除外木板墙改为砖墙,以硬料砌花心圆柱简垒神龛。1990年,台湾宗亲郑点金归省,力倡重修。捐资32万人民币,择址另建三班中学教学楼,中学迁出家庙。1993年郑点金又率先捐资10万无,海内外宗亲踊跃集资,共计12万元。历时二年修葺,光裕堂得以重放昔日的雄风。
光裕堂外观乌漆青瓦,砖木结构,悬山屋顶,屋脊燕尾,一共有三进厅堂,按中轴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布列在中轴线上,偏房、廊庑布列于两侧。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光裕堂内,门、堂、厅之间,均由廊庑连接,或以扇门相隔。虚实相间,相互连贯,布局周密。厅堂、房室、明廊、暗弄等处的木雕、砖雕等都由名匠雕刻,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屋檐及檐枋上的彩绘,堆剪的神兽组件,雕花图案,人物、瑞云以及祥瑞花卉等都十分精致,造型各具特色,色彩艳丽。其中,家庙深水埕左右两侧设有一组镂空窗棂,为纯木雕刻的“松鹤延年”“蕉鹿同春”图案,尤为精美。
从堂内现存楹联,可窥见光裕堂历史之一斑。如大门两侧有“光宗耀祖簪缨胄,裕德宽仁笔墨家”和“同胞两进士,一脉三乡贤”两副对联。前联,以“光裕”冠头,极壮光裕观郑氏族人功名赫显、诗书传家。后联指南宋郑轮,郑轸兄弟先后高中进士,郑轮、郑沛、郑兼才三人入祀德化文庙乡贤祠。大厅花心联“硕邑始唐朝拓业渊源远,杰才开宋代登科翰墨香”,以硕杰冠头。因三班古称硕杰,上联说郑氏先祖自唐朝来硕杰开基,下联说硕杰郑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自宋代就有学子进士登科。大厅中柱联:一大儒笺经之奥孙支奕叶历称北海;三先生讲学之乡云礽重光夙仰南湖。这对联是清闽县(今福州)进士,四川学政,郑兼才恩师孟超然撰写的。上联纪念郑氏远祖东汉经学家郑玄;下联纪念南方郑氏始祖南湖三先生。下厅楹联:光绍荥阳统绪文韬武略;裕承翊顺传芳纬地经天。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天下郑氏出荥阳”,翊顺:即开基祖郑昭祖,德化建县(933年)前,继颜仁郁为归德场场长,迁郡司马,力劝闽王归顺宋室。宋封翊顺侯,郑昭祖也是德化唯一封侯之人,也因此光裕堂是德化唯一可称“家庙”的祖厝。
这些对联或阐述本族世系来龙去脉,或颂扬历代先祖社会功绩及良好家风,激励后裔子孙。读了这些楹联,自然明白了“光裕堂”后人为什么会人丁兴旺,代代有才人出,且为官清廉,造福一方。
2012年庙前又辟建广场,为村民节庆或村规盛事提供了方便。家庙设立文体中心,是村民日常活动、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更为可贵的是光裕堂管委会用乡贤捐献的款项设立奖学基金,奖励每年中考、高考成绩优秀的。诗书传家,千百年来,郑氏家庙的精神要义自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