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地
福建濒海,却多山,山的坡度大,落差高。
这让八闽的耕地,变得与众不同。丘壑之间的农田,“率依山塍岸,崎岖层梯叠级”,在山地云海之间,叠级成梯,见缝插针开辟出一道道梯田,或近山巅,或接云涛,或连天光,风光独特。
德化雷峰镇李溪村,位处戴云山间,海拔八百多米,村内溪流十八道弯,山势尤为纵横曲折,数百块的梯田,层层叠叠,依着山势,山怀着田,水绕着山。远处,枕着隐隐的戴云山脉,峰峦叠嶂、气势雄峻;近处,则依着一片竹海,郁郁葱葱、青翠繁茂。田与水与山与竹,构成了一幅曼妙的乡村画卷。
正值夏至,芒种过后的秧苗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它们顺着山势起伏,一层一层铺展开来,在微风吹拂之中,舞起层层的绿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头,一丘又一丘的青禾,构成一道又一道绿色海洋,蔚为壮观。德化的水稻多是一年一熟,金秋时节,这片绿色海洋,就要变成金色稻浪。
听说,李溪的梯田,不仅夏日绝美。春种时,水满田畴,梯田在黄昏落日映衬下,便把泥黄的、淡紫的、青褐的、靛蓝的、墨红的颜色贮满,形成光影迷离、变幻莫测般的明镜;微雨时,飞燕穿梭,白鹭翔集,与农夫和耕牛同绘一幅美丽的春耕图;秋天,稻花飘香,遍山金灿,漫山的禾苗被稻穗压弯,呈现一幅浓墨重彩的秋收画卷……
数百年前,或者更早,李溪先民来到这里,刀耕火种,筑坝开渠,开垦梯田。望着远处巍峨耸峻的戴云山脉,我不禁要敬佩起那些开山拓土的先民。毕竟这里不如平原,不是沃野,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狭瘠而水源浅”,是闽中屋脊戴云山麓,要在这样的地形耕种,“插稻到山顶,栽松侵日边”,诗情画意之余,更多的是汗渍土腥。
从潺潺流水的河谷,到青翠葱茂的竹林,到嶙峋陡峭的山石,再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中间一条细瘦的埂道,便将他们串起来,梗道两边,一块块的梯田紧挨相叠,大小不一,层层直上。梯田大多细长而又狭窄,有那么几处,甚至仅容一人一身,一牛一犁。因而,在李溪,上山下田,转身腾挪,颤颤巍巍,步步艰难。
“梯田,梯山为田也。”在山多而地少的闽中之地,德化先民们用他们的勤恳与坚韧,在险峻的山石之中,在不可展足的崖谷之间,撬石削璧、耨土而种、蹑坎耕耘,在大山之间,他们身影卑微如蝼蚁。
可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移山填海的精神,中国农民自古便有向荒山要粮、向大地要活路的本领。同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一般,翻开德化县志和雷峰县志,在这“舟楫不通,负贩艰难”的闽中之境,其数千百年来的发展,依然难逃各类“鼠害”“大旱”“饥荒”“蝗虫”“兵匪”的字眼,自明代定居李溪以来,四百多年间,陈氏村民在这里传承繁衍,面对各种各样的灾荒苦难,他们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眼前的这一片梯田。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李溪人“专事稼穑”“营田积谷”“困蔬、池鱼、山果仅取自给”,年景稍好的时候,还能带上略有结余的农间作物,到集市上换取些杂货物事。
朴素的人们,不忘大地与自然的恩赐,从明代隆庆年开始,李溪村的族人就在每年的四月初八,举办“耕牛节”,通过祭祀祖先、酬谢耕牛,来祈福五谷丰登,祝愿美好生活。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粮食种植早已满足了人们“以图温饱”的朴素愿望。近年来,中国在空间站里种植水稻并获丰收突破的新闻屡见报道。当初,大山里的山民肯定没有想到,如今的我们不仅把稻草种上了山巅,还把粮食种上了“天宫”,有朝一日中国人还将把粮食种上月球、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