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看,专看过年月半。”旧时,肉类一直是奢侈物,对于非肉食者而言,一年里能在过年等重大节日买点肉,沾些肉味,就已很不错了,其他时间最好别奢望,倒不如硬气地说声“平时不看”。
因此,旧时杀年猪是年内隆重的大事。这不,杀年猪还有相对固定的时间。闽南语有句俗语称——“廿五刣猪豚”。刣,即刮削,意同“杀”;猪是猪,豚是小猪。就是说,腊月二十五是杀年猪的“法定”时间。所以,年关廿五这天屠夫们档期排得满满的,白加黑地干,得预约时辰。时辰定下了,就要吩咐买年肉的人准时到位,另外还得叫上左邻右舍帮杀猪。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谁家有一头年猪,今年找谁买肉过年,买什么部位的猪肉,是赊账还是付现,大家都心里有数。
时辰一到,捉尾的、抓脚的、压腹的,悉数到位,拧耳抬头的自然是执刀的屠夫。小孩也悉数围拢过来,不论是三更还是半夜,风雨无阻。合围、屠杀、切分一头猪,首先是个力气活,更要讲究技艺与配合,男孩子懂得用刀与用力,总比知道生活只有远方的诗和田野要实用得多。生活难免会有猪歃血的血淋淋的时刻。当然,女孩子看看也无妨,开膛与肢解就是色彩学与解剖学的现场教学的过程。多数时候,女孩子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会捂着双眼,余光从指缝穿过,欲罢不能。
开膛过后,买年肉的邻居就聚齐了。时间大家都算得很准——歃血时猪的嚎叫声早已传遍村头村尾,半个时辰就该煮杀猪饭了,“二头肉”什么时候下锅谁没个数。所谓的“二头肉”,又叫“槽头肉”,邻近歃血口,用现在眼光来看,这里淋巴偏多,并不是好肉。可那时的村人对“二头肉”煮糟菜赞不绝口,说是香、甜、润,一个原因这种带着温度的肉自然是新鲜无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久没吃肉,久疏战阵,啃个骨头都会觉得香。除了糟菜肉,通常还有一碗肉羹汤,上面漂几片葱叶,那味道无可厚非。大家讨论着,这猪养了多久,杀了多少斤,顺带夸一夸养猪的女主人。女主人自然要谦虚一番。说真的,那个时候,谁家媳妇是养猪女能手,她就是村里一等一的能人。谁说不是呢?
其实古人很早就发现,家是什么?屋子里关着一头猪。有“豕”才有家,农耕文明时代,猪是家的标志物,也是家庭的重要财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那年,我奶奶丧事后,家里欠了一屁股债,我外公心疼我母亲,说,不知要几年才能还清债务。不想,我家当年就因一头长得快、来报恩的猪生生从债坑里爬出来。记忆里,我家长年养四五头猪,猪棚成了我家最重要的附属建筑,有次还将猪棚搭在厨房隔壁,就差猪没上桌吃饭了。母亲对猪的爱与殷勤有时胜过对待我们四兄妹。爱出者爱返,因此家境还算殷实,也因此那段时间母亲在生产队里面对其他妇女时,头抬得老高了。
大家吃饱喝足,就提着自个的那份肉高兴回家了,此时买猪脚的人最是神气,甚至配得上趾高气扬。一头猪总共就四条猪腿,能买个猪腿犒劳家人自然有面子,那时猪腿就似一枚吉祥喜乐的勋章。那份神气一般女主人是不配有的,杀猪人吃的通常是一些猪头、大小肠等边角料,好肉都留给客人了。说到这边,大家可能会问:那时没有冰箱是如何储藏猪肉的?我们这边并没有制作腊肉的习惯,大家多数是先将好肉焖一焖,留着备用。而像肥肉呢,在寒冬里干放着,板结起来像冻肉一样,可存储十来天不变质。因为是家养的,生长周期长,煮出来的肉有筋道、不油腻,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年肉了。
现在很多外地的人来德化做客,也常称道德化的猪肉,以致一些大城市的猪肉摊常打着“德化土猪”的招牌。看在眼里,我着实不舒服,心里不由嘀咕。“德化土猪”四个字好好的偏正短语,常有人误以为是同位语,带有地域性抹黑的性质,一点也不好玩。另外,农村哪里还有什么土猪、家猪,就算有一两户养猪,那也是养群猪,还是以饲料为主,无非养殖周期相对长点,别捧上天了。而像我母亲那样以养猪为荣的人都认为养猪夸本,好多年前就不养了。没有“豕”的“家”还是家,没有猪的乡村更加卫生美丽了。农耕文明的衰败是无可避免的,这是现代文明开疆拓土、占领农村的重大胜利!
年关近了,廿五近了,乡下杀年猪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了,真叫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