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2月10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语红妆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10  查看次数:97次  

◎ 郑那君

《蟳埔阿姨》.jpg

她绘尽世间繁华色,我笔难书其万一辉。

步入“陈家艺瓷”的瞬间,时空在釉色中仿若蝶变。烟云缭绕间,曹雪芹墨砚中的仙子仕女化为道道惊鸿照影。她们云鬓轻挽,珠翠点缀其间,眉如远山烟,眸似秋水波。或玉指纤纤抚瑶琴,或轻歌曼舞随风起,或花前扑蝶嬉戏欢,或月下独酌影婵娟……当展厅灯光调至烛火色温,光影流转之际,大观园女儿们的悲欢离合成了永恒的瓷上诗篇。那些看似随意的衣褶起伏里暗藏她们的命运曲线,身上流淌着前定的谶语:林黛玉似蹙非蹙的两笼烟眉实则是绛珠仙草泪痕的化石,细若游丝的纹路里蛰伏着“冷月葬花魂”的预言;薛宝钗美若银盘的面庞上,羊脂釉泛起金锁纹样的涟漪,温润中暗藏《山门》偈语的锋刃;最妙的是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眼角飞起的釉色如淬火钢刃,将“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判词熔铸成两道琉璃闪电……

当问及创作本源,陈丽玲原光彩熠熠的眸光有了沉重。她说,这些瓷像不是对文本的复刻,而是用陶瓷语法重写的判词。又说《红楼梦》成书至今,仍保持着长久而动人的魅力,而它带给人们的真是什么?善是什么?美是什么?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它们与人类的总体和个体存在的意义、目的、关系如何……也仍然在不断地引人思索。特别是贾府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二金钗,她们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在于性格、才华、命运与情感的交织。人们不仅从其身上看到女子各样的美,也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悲剧。这是《红楼梦》永不止息的生命力之一。

也是在这一刻,我顿悟为什么陈丽玲所作的瓷美人件件具有永恒的魅力,常看常新,越看越喜。除了她沉淀近四十年扎实的雕塑功底,更在于她给予了作品合理的生命力。这是美学哲学中的精髓之一。这种给予的能力背后,源于她不仅注重艺术美的外在,更多关心个体人物的心灵,还得益于她本身是女子,且是对艺术敏感长相姣好的女子。是女人细腻的情感,让她天然准确而又深刻理解女子的情感。这份女人之间独有的默契,让她轻易就找到与所塑人物的共鸣点。而女子天生爱美的天性,又让她不断探索美的边界。尤其对同性的美,总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到那些细微而动人的瞬间。如一个优雅的姿态,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深情的眼神,或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芒,或是似有似无摸不着的气质……

陈丽玲出生于陶瓷世家,爷爷陈其泰是省政府任命的德化县第一个民间艺人,父亲陈德卿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美术专家。她打小就围着爷爷、父亲的工作台转,耳濡目染,6岁就学捏泥,15岁正式学艺。而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和外出求学的经历与见识,陈丽玲对人性的洞察与理解越发深刻。加之她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思念还是性格特点都能精准把握,人物塑造出神入化。不仅自如展现了曹公笔下“十二金钗”多维度、深层次的美,更触及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当然,真正的艺术具有一定的“美学之谜”,而艺术的审美按常规是要摒弃过于写实和超功利的心理。但丽玲又以她的作品告诉我们,在艺术欣赏时也绝不能只陶醉在审美中,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是要能够代表或反映时代文明的特色。这亦是美学哲学中强调的物态化精神。

如她的《蟳埔阿姨》《惠女风情》与《十二金钗》一样,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这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形式本身的艺术魅力。不同的是,两件作品都在传统瓷塑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与创新理念——无论是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还是服饰细节,都传达出既传统又时尚、既古朴又新颖的艺术风格。其衣服不仅展现了蟳埔女与惠安女的独特风情,还采用了独特的肌理处理,绒绸丝滑的质感精致入微,真假难辨。而经由1300多度窑火洗礼的艳丽色泽,不仅保留了白瓷的纯净与高雅,更赋予了作品经久不褪色的永恒之美。

《蟳埔阿姨》亦名《刺桐花开》,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泉州三大渔女中的蟳埔女古老民俗“簪花围”。古朴大方的“田螺头”,别着一根长长的可以活动的瓷簪。环绕其上的各色花卉,绚烂多彩,摇曳生姿,像是把春天的花园顶在了头上,又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春天的生机。而衣服上精致典雅的中式盘扣,与火焰般的刺桐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那轻轻摇曳的耳环,更是为蟳埔阿姨平添了几分妩媚与风情。

《惠女风情》表现的是正值花季的少女,其头巾轻捂双颊,只露出眉眼和嘴鼻。少女双手微合十,呈祈祷状轻托于下颌。她眼帘轻垂,微闭的眼眸中有着思考与期待。挺秀的鼻梁末端微微翕动,仿若生命的呼吸与韵律都散发着馥郁香气。而丰厚饱满的唇微微嘟起,似一朵带着香气的小花,将人引向灵魂深处……短小“节约衣”下的腰肢,纤细又不失圆润,宛如春日里初绽的嫩芽。其体态婀娜,肌肤莹润,除了有些部位恰到好处的裸露,其余皆采用嫩绿色调,上衣、裤子、头巾乃至腰链。这样的色泽运用既大胆又不失婉约,恰如少女青春洋溢的韵味。相较于写实的《蟳埔阿姨》,作品《惠女风情》在布局与视角、构思和手法上都要大胆与夸张。她的眼神、姿态及嫩绿服饰,有着欣欣向上的活泼朝气。尤其是那夸张的腿部线条,让本就年轻甜美的惠女,更具蓬勃的生命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德化瓷土光色如玉,质感清滑,非常适合表现女性柔美且丰富的特质。陈丽玲的父亲曾对她说过:“泥巴也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用心将它堆砌起来,便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还说每当他看到漂亮的泥稿,尤其是微笑着的泥稿,自己都会跟着笑起来……这是陈德卿对艺术的极致热爱与虔诚的流露,而这种情感显然也影响到了陈丽玲。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努力挖掘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细微,巧妙结合德化瓷土特质,塑造了近百款风情万种的女性形象。这些作品,将女子特有的柔美、妩媚、情怀刻画得细微入微。

纵观陈丽玲所塑的瓷美人,都并非仅仅停留于“形象思维”对事实的简单陈述,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深层次性格。尤其是十二金钗、蟳埔女、惠安女等系列形象中,明显看出她并非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带着高度自觉的思辨精神,在感性与理性都具充足的状态下,将各色女子的美用感性且自然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种自然形式,源于陈丽玲将理性积淀在感性中,使得有法之形转化为无法之境,让目的之追求融入无目的之流畅。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再也看不到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之间的区别,或者对峙,而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自由形式。这正是美的最佳体现,也是艺术的至高精髓。

当然,艺术美主要诉诸感觉、知觉、情感与想象,多数艺术审美并不适宜用思辨或逻辑进行过度剖析。因为“思考性研究”一旦介入,往往会破坏艺术美的本质,这种隐在规则与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在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陈丽玲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觉醒,所以业余时间她勤学舞蹈、研习古琴,广泛接触各类文化,以此保持对艺术的敏知与热爱。

红尘不染其釉彩,俗世难掩其风华。陈丽玲雕琢的瓷美人,不仅是她精湛技艺的结晶,更是她内心深处对至美境界的坚守与歌颂。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