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铮
放眼新的一年,最热闹的时光莫过于春节。平时相见甚少的亲戚们欢聚一堂,说说笑笑间,欢乐就弥漫开来。在农村餐桌上,白粿,这道最平常的小菜,却又是最不可少的。
白粿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时至今日,在德化的一些农村里还保留着制作白粿的习俗。每逢腊月廿八,就到了打白粿的日子,那些束之高阁的老物件便又被搬了出来:饭蒸、打臼和打锤。人们像呵护珍宝一般,里里外外将这些老物件清洗一遍,时间的尘土在流水的冲刷下逐渐褪去,这些器具焕然一新。
制作白粿用的是粳米,也叫白香米、冬米,首先要把洗净的冬米放进饭蒸里,蒸上一个多小时。农村用的是柴火灶,所以得有人看火,把握着火候。里里外外一通忙活,热气带着米香四处游走,热闹的气氛便开始升腾起来。待到米饭蒸熟时,一个孔武有力的人便会将饭蒸抬起来,马不停蹄地把蒸熟的米倒进打臼里,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打白粿了!
打白粿是件力气活,往往是由那些身强力壮的人来干。刚开始,打白粿的人要轻轻捶打,以防米溅出来,慢慢地,开始加大力度,再后来,就要铆足力气,高高抡起打锤,向那团米砸下去,啪的一声,米团深深地凹下去一个坑,表面也慢慢从粗糙转为光滑。连打几下后,一旁的协助人眼疾手快,将米团翻个面,以防米粘在打臼上,又在棒头上抹一下水,让打白粿更加顺利。我站在一旁,看着那位熟练地翻转米团、为棒头抹水的妇女,心中满是敬佩之情。这活儿不仅需要眼疾手快,更得胆大心细!米团从刚开始的松散状态,逐渐转为紧凑、结实。经过上百次的捶打,米粒全部匀化,米团终于成型,变得浑然一体,表面光滑如玉。随后,人们将米团从打臼中抱出,分成一个个小团,往绘有“福”“禄”“寿”等图案的粿印里一按,也将对美好的新春祝福印在其中。就这样,制作白粿这件事便“大功告成”。当围观的小孩馋得要流口水时,向簸箕盘伸出的小手被按住了,还不是你吃的,得先把请供奉祖宗的份额先留够,放在孩子们够不着的地方。
白粿的吃法丰富多样,煎炒烹煮、烧烤油炸,每一种做法都能呈现出它的美味。其中,最常见的吃法便是将白粿切成长条状,下锅煎至两面金黄,轻咬一口,外酥里嫩,满口充盈着浓浓的米香和醇厚的年味。当一盘色香诱人的白粿端上餐桌,众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份包含辛勤劳动的果实,闲话家常,过年的热烈氛围便又弥漫在小小的院落。这些白粿足以让一家人吃上很久,人们心怀满足,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机械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一年四季中随时可以品尝到白粿的美味。或许有一天,饭蒸、打臼和打锤会销声匿迹,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们所蕴含的年味却未曾消散,它们是欢乐、年味,是团团圆圆的回归。也许,这就是“年”吧。
年,就像一场梦。正月十五一过,梦便醒了,总有些曲终人散的寂寥。便又会想起那饭蒸、打臼和打锤,期待着下一次梦的开始,人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