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5年04月21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韵新瓷塑匠心

新闻作者:郑智得  发布时间:2025-04-21  查看次数:32次  

在琢瓷草堂艺术研究所,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玉林正执素胚于案前,凝神专注地运刀。其创作的代表作品《坐云如意笑佛》《刘海戏金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合二仙》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些凝结着匠心与诗意的白瓷造像,续写着“中国白 德化瓷”的不朽传奇。

image.png

郑玉林的艺术之路始于1993年。彼时,他拜入苏清河门下,潜心研习德化瓷塑技艺。在苏清河的言传身教下,郑玉林深得传统瓷塑“形神兼备”之精髓,经十五载沉淀后,于2008年创立“琢瓷草堂”,以“琢时光之影,创瓷之永恒”为理念,开启艺术创作之路。  


image.png

2017年,他完成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深造,将现代美学理念与传统技艺融合;2018年,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后,他创作的每件作品都限量在百件之内,追求极致匠心。“每一件作品都是泥与火的对话,限量是对艺术的敬畏。”郑玉林如是说。

作为郑玉林早期代表作,《坐云如意笑佛》以德化瓷塑经典题材弥勒佛为原型,却跳脱出传统表达;弥勒佛面容圆润饱满,眉眼低垂间笑意自然流淌,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领口处飘逸的褶皱似被清风拂动。他悠然坐于祥云之上,手持抽象化的灵芝如意,既寓意“吉祥如意”,又以现代极简造型赋予传统意象新生命。更为巧妙的是作品底座以祥云装饰呈现质感,与弥勒佛圆融体态形成虚实对比,营造出“乘云而至”的动感,该作品荣获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华工艺精品奖最佳传承奖”。 

道教传说“刘海撒钱济众生”的故事,在郑玉林手中化作一件充满童趣的瓷塑精品。《刘海戏金蟾》采用传统“何派”雕塑手法,以德化窑特有的“孩儿红”釉色为基调,釉面莹润如玉,透出淡淡绯红,刘海形象憨态可掬,蓬松的留海发丝纤毫毕现,上扬的嘴角与眯缝的双眼传递出普世欢愉;三足金蟾匍匐于刘海掌心,铜钱串与海浪纹底座相映成趣,腰间葫芦、足下莲花等细节,寓意“财源广进”“福禄双全”。郑玉林坦言:“我想让神话题材‘活’起来,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能让现代人感受到亲切的温度。” 

作品《和合二仙》则是以“和合文化”为内核,通过两位笑面僧人——寒山与拾得的形象,象征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在技法上,运用德化瓷塑特有的“捏塑”工艺,和合二仙相视而笑,僧袍质感温润,面部光洁细腻,乱中有序的发髻更添几分超逸之气。和合二仙一人手持莲花(谐音“和”),一人手捧宝盒(谐音“合”),衣袂翻卷处,葫芦、祥云、如意纹等元素交织,呈现“天人和合”的意境。  

 “择一事终一生,雕塑是我今生所爱。”郑玉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今后他将在继承老一辈技艺的基础上,围绕观音、弥勒等人物创作大型陶瓷雕塑作品,不断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