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群退役军人,他们将部队锤炼出的优良作风融入不同岗位,在社区治理、产业发展、基层服务的战场上,以“退役不褪色”的初心书写着精彩人生篇章。
危连进:用侦察兵思维做陶瓷的创业者
“当时有幸被挑选去当两栖侦察兵,通过当这种兵种过后,我觉得在我心中是没有困难的。” 威尔陶瓷董事长危连进谈及军旅生涯,眼神里闪着光,这段军旅生涯塑造了他永不服输、迎难而上的精神,也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退伍后,看准家乡德化的陶瓷产业,创办了威尔陶瓷。他分析创业“天时地利人和”时思路清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天时,德化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完善产业链是地利;而德化陶瓷产业链里的所有环节人员就是人和。
走进威尔陶瓷车间,原料码放如列队士兵,生产流程像军事演练般规范,地面干净得能映出人影。“做企业就该把部队的理念、管理方式灌输进去,我们要让外国的客人信任我们,就像全国人民信任我们的军人一样。”危连进说,这种信任带来了长期合作,让企业在陶瓷行业站稳脚跟。
创业20多年,他始终用侦察兵的韧性应对市场挑战:“经营企业要持续生存发展真不容易,事无巨细都要管,但部队的精神不能丢,还要跟上时代需求,尽量完善自己,做得更完美。”
曾晓飞:把社区当 “战斗班”的当家人
“上级有政策要落实,居民有诉求要解决,拖拉磨蹭可不行,我们就得说干就干、方案定了就该往前冲,解决好、有回音。”浔中镇富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曾晓飞曾晓飞如是说。
2013 年退役后,曾晓飞在社区扎根 12 年,将部队“令行禁止”“团结协作”的作风化为基层治理的密码。他牵头打造的富东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了70名老兵的暖心港湾——阅览室里常有翻书声,棋牌室里不时传出笑声,文化墙上的英模画像与荣誉风采墙交相辉映,“好厝边会客厅”里总有人围坐谈心。“我就是一个老兵,只有在部队生活磨砺过的才有的那种‘懂得’,我们共同语言特别多,是真战友。服务站成了老兵们‘自己人的地盘’,愿意来、愿意参与。”曾晓飞说,老兵们遇到家庭困难、工作不顺,都愿意掏心窝子跟他说。
今年以来,服务站已帮2位老兵解决实际困难;在他带动下,8名退役军人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天穿梭在社区巡逻、帮扶的路上。“下一步,我们要在政策宣传、保障体系建设、优抚帮扶等方面积极主动作为,让辖区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断增强。” 曾晓飞眼中,社区这个“战斗班”的任务,永远在路上。
郑世荣:用十六年军魂暖老兵的贴心人
“回到地方的5年时间里,身份的转变,生活节奏的脱轨,人际关系的重启等等,对我来说都是挑战。”盖德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郑世荣坦言,但“骨子里那种坚韧和自律”让他很快适应。
也正因如此,他做退役军人工作时,更懂老兵们转业后的迷茫,“沟通时能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帮他们解决就业、政策落实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矛盾,部队培养的‘啃骨头’精神就派上用场了,不解决不罢休。”
每天,郑世荣不是在服务站核对信息、办理证件,就是奔走在铁路护路、防汛演练、森林防火的一线。他坚持走访辖区老兵,听他们讲军旅故事,记他们的生活诉求。“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多走访、善倾听。”郑世荣表示。
对于未来,郑世荣规划清晰:一方面,继续把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做细,多走访,多倾听,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军人的学习劲头,学习地方工作涉及政策法规,提升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004年应征入伍,2020年退伍转业,十六年武警生涯,在他身上刻下的烙印不仅是纪律和担当,更多是为人民服务的底色,“不管穿不穿军装,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郑世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