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1年05月10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身抗日救国的华侨子弟——徐杰三

新闻作者:周宗禧  发布时间:2021-05-10  查看次数:1036次  

◎ 周宗禧

徐杰三,讳名宜别,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人,1913年7月出生于华侨农民家庭。1938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离休,10级干部,正军级待遇;2003年逝世。

徐杰三的父亲名徐笕,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晚清时代,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徐父为了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远渡南洋谋生。数年后,把辛勤劳动所得的血汗钱带回祖国,娶妻建立家庭。把剩余的钱购置数亩田园,作为养家糊口的基业,又远渡重洋靠出卖劳力,把积累的钱带回家中,添置几亩薄田。数年后共生下4男1女,随着日月的推移,儿女一天天地长大,这时,已是民国初期,那时德化县军阀混战,匪患四起,民无宁日。奎斗民军头目徐簪枝,视徐父是个南洋客,欲置之于死地,加派饷款。徐父是个漂洋过海的人,见多识广,为了保住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把家庭暂时转移到他乡外里隐匿,把第三儿子徐杰三安置在永春县毓贤中学读书,自己携带第二个儿子再次远渡南洋谋生。

徐杰三自1925年进毓贤中学读书。1929年在永春某医院工作。这时,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安(溪)、永(春)、德(化),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燃起武装斗争的热火。年青的徐杰三随着革命的洪流。于1931年和1932年积极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活动,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的脑海中开始萌芽,后召集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白色恐怖下,受过共产主义启蒙的徐杰三,如果是为了保命,可以往南洋找他的父亲和二哥过着安稳的生活,可是他选择的是留在中华大地上寻找自己要走的道路,为了东山再起,他离开自己的家乡,经厦门辗转到汉口,入博爱医院附属辅仁高级护校深造,并在博爱医院工作。1937年1月,回到泉州惠世医院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杰三于1938年冬,经中共地下党的介绍,经福州、南昌到达皖南新四军总部,正式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军部门诊部医生,后历任军部医院病室主任、医政科长、后方医院院长。

徐杰三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抢救伤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加上自己受过高护专业教育,在战场上抢救伤病员,发挥了他的专长,成绩显著,由一个普通医生提任后方医院院长,成为前线救护伤员的指挥员。1942年8月至1944年10月,担任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叶飞)卫生部长,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院长。此后历任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院长、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十二医院院长,随部队转战苏中、华中战场,参加过莱芜七战七捷和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5月,任华东海军(现东海舰队)卫生部首任部长。1950年10月,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医疗处处长。1952年6月,任华东军区总院院长。1954年1月,任华南工作团医学顾问,出访越南,在援越抗法战斗中,参加了北越奠边府战役。1955年回国后,国家授予“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同时被选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先后任过卫生处副处长、处长、院务部副部长等职,直至离休。

徐杰三出身华侨农民家庭,在民族危机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投入抗日救国最前线,在那腥风血雨的残酷战争峥嵘岁月中,以高超的医术,发扬中华民族救死扶伤的医德,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在最前线抢救伤病员,在医疗条件极端困难中,抢救了无数的战友和同胞的生命。徐杰三一生战功卓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是德化人民的楷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