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那君
对于过年过节,从儿时的渴盼,到后来的有意逃开,及现在心平气和享受。这样的心路历程,或许与年纪增长有关吧。
孩童时期,对过年过节的渴盼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意逃开,则在为人妻为人母后,因为不擅长家务,也惧怕庞大的人情队伍。最初是逃年,大多选择在单位“包班”,赚点加班费不说,还可以不受酒精和人来客往的打扰,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看书、写字、打球。这一逃就好几年,直至包班制度取消。后来,也曾选择举家到外地旅游,但陌生城市里的孤清,总叫儿子和老公不习惯,说人家过年都往家里赶,哪有总往外跑的理,为此常闹些不愉快。再后来,索性拖家带口住到乡下的娘家。母亲是个能干的妇人,尤擅家务,一家子都被母亲“罩”着,特别是我,年过四十依旧让她担心买不好菜,要我专注写文章就好。在她的眼里,写文章是天大的事,是不识字的她替代不了的,家务事这些她都可以代劳。就如当年,除了读书,什么事都不让我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年,直到父亲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那一天,望着那驼得似拱桥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无所不能的母亲正在急速地老去,她的脚步不再矫健,她的动作有些迟缓,甚至有时会陷入呆滞的状态。那一刻,我为自己只图自个轻松羞愧极了……
至此,我再也不敢逃年逃节了。可是时间一久,对过年过节还是有些厌烦和抵抗的。因为不擅长家务不说,还死要面子,从卫生清洁、菜肴烹制……到最后的收拾整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再者兴趣爱好多,总觉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三餐和人情往来是种极大的浪费。直至去年,因了一场突发的疫情,不用刻意逃开,宅家成了春节的日常。这在以往对谁来说都是想不到的。当看着十八岁的儿子在厨房里笨手笨脚操持饭菜时,突然发觉生活的价值并不一定外人面前的光鲜亮丽,有时恰在于用心烧几样家人爱吃的小菜,这样的时光其实也有滋有味,诗意盎然。会让儿子学做饭,缘于在网上看到一个现象:因了疫情没法叫外卖,许多年轻人连三餐都成问题。不瞒说,早几年我也舍不得让儿子帮忙做家务,同母亲只要我埋头学习一样,就怕浪费了宝贵时间,所以我宁愿他去学这学那也不乐意他学做家务。经过这场“宅家”的日子,我儿子学会了几样菜肴,有些菜比我烧得还好,我的内心是欣慰的——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人近半百,渐明事理,过年过节也好,稀松平常的日子也罢,生活不仅是吃饱喝足,但也不仅是琴棋书画,更重要的是一种平和的态度和一种平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