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瓷都德化新闻网 | 德化 今天(周三)  2024年11月27日   世界陶瓷之都
全国文明县城
中国最佳旅游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世界陶瓷之都
全国文明县城
中国最佳旅游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世界陶瓷之都
全国文明县城
中国最佳旅游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世界陶瓷之都
全国文明县城
中国最佳旅游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世界陶瓷之都
全国文明县城
中国最佳旅游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爱国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2-06-09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08

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教育不仅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维系人的生存,而且通过传播价值观培育人的心性。价值观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柏拉图到孔子,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旨归是培养心智健全的有德之人,伦理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核心。今天,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人的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青少年的可塑性强,进行恰当的教育极其重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是教育首要的目标,德育是教育基本的内容,这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理念和共同传统。不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渗透下,教育日益为工具理性所影响和支配,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等适应市场需求而为人们所重视,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则渐趋被边缘化。比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学习、穷于应付各种考试,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人文涵养却明显不足。在古代中国,尊师、尽孝、爱友是基本伦理规范,如今却出现了学生弑师、弑母、弑同学的极端行为,这在以前是极难想象的。虽然这些只是个案,但也反映了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危害。面对当代中国教育的这一问题,加强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这就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较大比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社会生活快速变化,各种思潮广泛传播,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从教育内容上,需要立足变化了社会现实,吸纳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应是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创造意义的过程,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与教化过程。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应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已存在多年,它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复杂态势相关联。从现实看,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过程中的教条主义,一方面想让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又不顾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于是更多地依靠强制性的灌输和考试,这反而引起学生更大的抵触。马克思主义本身拥有强大的真理性,不需要依靠强制而可以凭借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吸引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领会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真理至上的精神实质,体现其时代性、真理性、批判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真正说服学生、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入脑”“入心”。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深受社会系统的影响。在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能够传播到学校和学生世界中。结果,现实常常让学校课堂上的教育很快失去说服力,而社会流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时,仅仅依靠学校进行教育是不够的,从长远看,还要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入手,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儿童价值观的养成最为直接。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时,需要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道德建设的环节中,与学校教育沟通起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建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才常常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体”,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在同龄人的交往互动中呈现真实的自我。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生活中,价值观更容易得以形成。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互动和互补,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学习,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是道德养成和思想成长的根本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青少年在切身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完善自我,从而取得实际效果。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需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近年来教育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教育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多少,而在于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问题,结果让教育也让学生陷入各种误区之中。这也使人认识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依然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培育品格,还需要继续领会和实践“生活教育”的理念。


另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有效途径。除了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形成学校优良的精神传统,对高校来说则是要培养和传承大学精神。学校是一个大熔炉,好的校风和班风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好的校风和班风则会使邪气滋长、误人子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与此同时,教育的质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随着教育资源的集中、高校的扩招等,一些乡镇中学、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在这些学校中,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得以流行,因为缺少优良的精神传统,学生在缺少辨别力的情况下也很容易为这种集体氛围所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抵制商业化的渗透,以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扎扎实实地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让校园成为一片净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健康成长。


(三)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道德理想和职业伦理。不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教育也在“产业化”理念下被推向市场,市场的交换法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等渗入整个社会,也深刻影响了教育。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运行都深深为金钱、为追逐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等所驱动和支配。如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其中的劳动关系。在工具理性主导下,提高“升学率”等成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身份被弱化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需要从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入手,推进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教育家的理念办教育,在恢复教育的人文理念中重铸师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平,如此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马克思曾写道:“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64页。]要想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真理,教育者首先必须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真理;要想引领学生培养崇高的道德,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这里的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育行政工作人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信息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