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对狮香插
狮子是舶来物,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盛行,狮形象融入世俗生活,化身为中国传统文化瑞兽典型,影响深远。宋元以来,狮形象即被引入德化陶瓷,而后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样式刻画着“瓷狮”的精彩形象。现今的德化陶瓷博物馆,散布着种种瓷狮和狮元素陶瓷,充满了“狮情画意”。
狮形砚滴,这是一枚粗糙甚至草率的狮子,耳朵高耸,眼睛突兀。它的出现,印证了德化陶瓷从日用器物逐步登上大雅之堂——文房摆件。
母狮卷首回顾,小狮倚在其身下,形态温厚又不失威严,瓷质堪比玉石,这是一枚明代狮钮瓷印章,印泥朱红依旧。在以玉为美的中国,德化陶瓷以温润著称,匠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酱釉对狮香插在1983年出土于郭真荫墓,连同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块郭真荫墓志铭和香炉,都是瓷质。墓志铭清楚地记录“(明)正德己卯年季春吉日书”,即1519年。结合众多出土情况来看,明清时瓷对狮香插作为镇墓兽在墓葬中多有出现。
到了清代,狮子青花瓷盘成为陶瓷材质里狮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一些精细的文房例如瓷印章等在清末就日渐稀少了。在陶瓷博物馆藏有一个双狮戏球盘。狮球在前,彩带飞舞间,鬃毛树立,一狮静瞪圆目,一狮龇牙咧嘴,极其威猛;青花发色青亮,画工精细洗练。“狮”与“师”谐音,古代又有太师、少师的官制,因而连同“牡丹穿凤”“晨兴半炷香”“福禄寿”等题材青花瓷,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狮首为装饰的器物很早就有了,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狮首瓶、狮首炉等器物。狮首鼓钉罐在民国年间极为盛行,几乎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的地步,有些药店的柜里成排地用它来装药,或许是身在乱世,对能庇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瑞兽更加信赖吧。
一楼陈列馆出口的门内,有两件建白瓷质地的舞狮主题瓷塑作品。狮子与“弄狮”小伙子欢快地起舞,一改以往狮子威猛瘆人的形象,反而充斥着喜庆的气氛。作品的名称叫“丰收”,这是德化瓷厂创作生产的,表达了新中国劳动人民丰收富足的喜悦之情。
现在,德化很多二层五开间民居常在屋脊上安放瓷对狮,白色瓷狮子在黑色屋瓦映衬下很是好看。据说这些瓷狮多是德化瓷厂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生产的,用于镇宅辟邪,祈求平安幸福,甚至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地。
民国之前,德化民居里很少发现屋脊狮。为什么呢?“吃都不够,哪有可晒脯!”一些经历过苦难的老人这样回答。
来源 | 新福建
图文 | 连江水
编辑 | 叶素碧
审核 | 一审:黄捷生 二审:赖剑非 三审:陈志明
点亮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