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香港经济导报》报道我县在挑战与摸索中探寻一条以德化制宜、有德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特别是农村脱贫攻坚的必要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的共同富裕要抓紧,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如何让农村加快实现现代化,怎样让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路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德化力争通过会展、陶瓷博物馆平台建设进一步对外开放(许华森 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福建24987元,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等8个省份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水平。福建“两会”期间,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与港区澳区省政协委员和港澳台侨列席人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推动福建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4100多万福建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跨上5万亿元新台阶,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记者在德化采访发现,德化历年来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努力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福建特色美丽乡村。如今的德化除了有驰名于世的精美瓷器,还拥有山多、水清、景秀的迷人胜地,素有“闽中宝库”的美誉。“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绵延境内,森林覆盖率78.4%,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拥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和九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七区两园”9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是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获评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鸟瞰李溪梯田美成画(赖建明 许华森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德化开始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开创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产城融合”的大城关发展模式,城镇化率达78.6%,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2022年,德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增长6.5%,但不难发现德化与福建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5万元还有一定的差距,70%是空壳村、老人村、节日村。2022年福建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结果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评价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数据,从“宣传度、参与度、反响度、获得感”(简称“三度一感”)四个维度,对全省78个涉农县(市、区)开展了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从发布了评价结果看德化没有一项获评,德化乡村振兴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尤其在面对百年变局等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之时,摆脱贫困、解决贫富差距犹如逆水行舟,需要科学的长效机制与全面的规划设计,需要有爱乡村、懂乡村、有家国情怀的人,同心同德爬坡过坎、解决“两条腿”稳健并行问题,才能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继续行稳致远。
如今的德化70%是空壳村、老人村、节日村 (许鼎铭 摄)
为实现社会经济增长目标,德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德化将扩大在主要产业——陶瓷业上的优势。德化陶瓷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基于优势集聚发展陶瓷产业,用好省、市支持“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五年行动计划。德化持续培优扶强,深化“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鼓励支持企业扩产、重组、发展壮大。德化深化“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加强创新驱动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实施提升工艺创新力和科技专项创新攻关计划,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德化讲好陶瓷文化故事,推动文化赋能,开展陶瓷文化理论研究,编撰《中国德化陶瓷文化大观》《德化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完成白瓷纪录电影《无界之界》拍摄,持续做好陶瓷茶器具文化与标准研究,打造六大茶类专属陶瓷茶器具与茶空间。德化积极筹划与国际陶瓷名产区建立“陶瓷之都国际联盟”,有序推进国际友城工作以扩大品牌影响力。
九仙山仙境吸引了众多世界游客 (赖建明 许华森 摄)
同时,德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资源禀赋,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深化“四个一”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个实体产业、1个特色农业示范点、1家农业加工企业、1条特色旅游线路),推动了春秋刺葡萄、阿嫲茶油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了8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全省县域最多,正在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接下去,要以资源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村经济业态向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下游环节延伸。同时,坚持整体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动农业品牌与文化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挥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建设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带,培育壮大一批休闲农庄、采摘基地、森林人家、水上渔村、高端民宿等旅游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导入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三是注重整镇整村推进。突破镇一级行政界限,在东部片、西南片和西北片3个片区推行跨镇联建,在土地流转、项目打包、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协同协作,推动跨镇联建、资源共享。
优势产业和基础农业,齐头并进,共同迈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体系建设才是稳中求进。实体经济产业保质保量,积极创新,方为发展之道。
美丽乡村,生态先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德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乡村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严格把控污染排放,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德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大气面源污染管控,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持续开展浐溪尾厝上游水质提升攻坚,确保国、省控断面及水功能区水体改善、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化危险废物专项整治。
构建美丽乡村,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是山村长期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实践工作中,旨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德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完善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争取涌口水库列入省级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争创云龙湖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强化有害生物防控,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做好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工作,加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显著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的健康权益。德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推进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改革,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启动市级绿色矿山创建入库工作。深化“林电互动”机制,打造全省“林电共建”标杆样板。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规范发展光伏发电。扎实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力争提速至“十四五”开工建设。
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点之一,德化对生态乡村振兴给出了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科学举措,生态保护优化措施呈现多元化、全面化的良好态势。
现在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有人有一切,有人才会懂得规划、策划、挖掘,但这人需要懂乡村,爱农村,这样才能沉下心、投入进去,而不是临时的“第一书记”,不是大学生“村官”,短期的策划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工作干劲一时热,锻炼结束,人归人、村归村,回归原样,今天“脱”明天“贫”,振兴遥遥无期。人才振兴的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思想,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学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最好的教育
随着“大城关”战略的深入实施,德化比全省很多地方更早遇到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耕地、宅基地和自然资源沉睡,城乡之间要素长期单向流动,发展局面难以打开。近年来,德化通过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入选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德化将发挥农林经济产业发展招商小组作用,推出更多有力措施,吸引海内外客商共同参与到推动德化乡村振兴中来。德化在落实中央、省、市惠农政策基础上,从县级层面和乡镇层面“一事一议,出台专项政策和叠加补助。德化不断完善国企和民企合作经营机制,由政府牵头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策划乡村项目,并进行市场评估和社会招商,采取多方合作方式,实现政企携手、互助共赢。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拴心留人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为返乡入乡人员和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壮大乡村人才资源。德化充分利用政策和服务导向引才、留才、用才,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落地,让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加入到德化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
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要求,育才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理念需与时俱进,注重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为乡村更好、更快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德化深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为德化培育源源不断的人才的根本动力。德化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校聘顶岗教师现象。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推进课后服务提质扩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织办好德化一中百年校庆活动,抓好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精准关爱下一代。让德化上下每一代都能受到教育的沐浴,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发挥各自的价值,为社会稳定、民风和谐打下了扎实基础。
春节期间,返乡大学生在云溪福文化展示馆展示刻纸作品(许华森 摄)
德化还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加快新陶瓷博物馆建设,提升完善县图书馆,拓展图书便民借阅点,改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壮大非遗传承队伍,让“海丝“文化、陶瓷受益享誉世界,增加德化人民的身份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内心服务乡村、促进协调发展的意识,激发德化上下共同为德化振兴事业添砖加瓦的激情与干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尤为重要。中国农村现代化步入新阶段,发展环境更为多元复杂,农村发展对于协同性和关联性的需求更高。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统筹,才能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德化聚焦三个方面,有序有效组织布局,让农村全体各司其职、积极投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的山区范例。
德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跟踪脱贫户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重点监测,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比如,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促进稳定增收;对于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对于内生动力不足的,持续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
德化制定了以新型城镇化战略助推乡村振兴。坚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提级“大城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将城镇化范围和空间格局进一步下沉到镇域一级,让广大乡村可低成本地享受到城镇化辐射和发展红利,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比如,大力发展矿业、旅游业、农林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对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有稳定的职业;因地制宜推行“党建+”邻里中心,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以县域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县域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联动,为乡村全域振兴提供动能,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支撑。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领导性和支撑性力量。德化实施整镇推进,围绕“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的战略要求。始终不忘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德化实际,聚焦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等“五好”重点任务,培育发展城乡融合、工贸带动、农业生态三种类型的乡镇,全方位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无限商机(许华森 摄)
正确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因地制宜,实施有差别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振兴能在每一个农村真正落地的重要一环。德化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来保证乡村振兴发展成效,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壮大乡村振兴的工作队伍,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挑战与摸索中探寻一条以德化制宜、有德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德化样板。
来源 | 香港经济导报
记者 | 许国玺 林诺疑
编辑 | 黄文凯
审核 | 一审:黄捷生 二审:赖剑非 三审:陈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