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德化,一座独特的庙宇,千百年来是当地陶瓷从业者们心中的“圣地”。无论是为建窑、点火而祈福,或是烧成、大卖来敬谢,陶瓷从业者总不忘来此,与庙里供奉的“窑坊公”说道一番。“窑坊公”何许人?宋代窑炉革新的先驱者——林炳,祖龙宫便是供奉林炳的“圣地”。
“如果说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给德化陶瓷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林炳发明的拱圆穹顶窑炉,便是一次生产力的革新,大大提升了陶瓷产能。”林睦柱今年83岁了,自被推举为祖龙宫的“守宫人”,四十余年来,他与乡邻们共同推动了祖龙宫列入文保单位、庙宇重修,以及重启了“窑坊公”奉祀典礼。(泉州晚报记者颜雅婷/文 陈小阳/图)
供奉窑坊公的祖龙宫
几番修缮 祖龙宫重现荣光
每一位踏进祖龙宫的访客,林睦柱都会热情地向其介绍“窑坊公”林炳的故事——
宋时,泉州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作为主要商贸品之一的陶瓷需求量大幅增加。然而,当时德化烧瓷的窑炉都是一些方形或平顶条形的小窑,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出口的需求。彼时,德化瑶台市(今宝美村)人林炳,率先尝试“拱大窑”,但屡试屡败,令他非常苦恼。一日,林炳在窑前打起瞌睡,梦中得玄女指点,于是新建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凸腹),两旁砌“奶窑”(露乳),砌窑囱拔焰消烟(吐雾)。砌就投烧,一举功成。林炳由此成为德化“拱大窑”第一人。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林炳塑玄女像并建玄女宫奉祀。林炳逝后,窑工塑林炳像安于玄女之右,并尊其为“窑坊公”。后来,玄女宫经多次修缮、更名,定名为祖龙宫。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林炳诞辰日,德化当地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祀活动,从事陶瓷业的技工、老板带着新创作的产品或获奖作品前来奉祀。
“林炳勇于尝试、革新窑炉的精神,被瓷乡人奉为‘祖龙精神’。”林睦柱介绍,千百年来,瓷乡人坚持守护祖龙宫。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成立祖龙宫管理董事会,林睦柱等人为董事,筹资重修祖龙宫。1990年,祖龙宫重修落成,重新开启家家户户事瓷的繁荣局面。
护遗人林睦柱
编写书籍 传承弘扬祖龙精神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祖龙精神”,1993年,林睦柱等人牵头组织了林炳窑炉革新九百周年庆典活动,展出当地瓷器得奖产品及优秀作品。“庆典录像传至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引来各地寻根访祖团返乡观光。一时间,祖龙宫名声大噪。”林睦柱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有来自日本的寻访团。
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载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曾随永平寺的禅僧道元入宋,到德化窑学习建窑、制瓷技术,回国后在日本濑户设窑烧制陶瓷。另据铃木已代《窑炉》一书称,日本将连室型窑称为“串窑”,概为间接地从中国福建流传过去,福建的德化窑估计为日本“串窑”的始祖。
“祖龙宫不仅仅是奉祀‘窑坊公’的一座宫庙,更是承载了千百年德化陶瓷从业者坚持不懈、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核。”在林睦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96年,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祖龙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为旅游景点。
为进一步光大祖龙精神,林睦柱与郭少青遍访先辈,整理出版《瑶台陶渊》一书,记录下林炳的许多传说故事及祖龙宫的历史变迁,为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2006年,祖龙宫获批复重修,林睦柱特意请来画匠在大殿两侧墙上绘上“林炳拱大窑”“玄女托梦”“大窑建成”“扬帆起航”四幅壁画,讲述林炳“拱大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