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道路修复展露新颜,老旧小区面貌改观……生活在丰泽的居民,不时能感受到城市的细微变化。
文明创建是个长期过程,保持常态长效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丰泽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花力气、下工夫,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推动城市品质持续提档升级。
□记者 魏晓芳 廖培煌/文 陈英杰/图
“长效+协同”并进 压实“文明之责”
在指挥体系常态高效运转中,丰泽文明创建阔步前行。
丰泽建立区领导“挂点包社区”机制,区领导具体包抓2—3个社区创城工作,下到一线督促指导落实,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组建督导执纪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督查,通过催告单、提醒函、通报件等形式,督促落实。
如何顺利推进创建“最后一米”,丰泽一些街道和部门积极探索新路径。城东街道构建“1+1+13”工作体系,即1个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1个由纪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督查工作组、13个由街道党政班子带队的工作组,压实责任,向“最后一米”全力推进。
科学管理,更能聚合长效、协同合力。丰泽率先探索建立“文明天气图”平台,引导市民随时发现、反映、监督不文明现象。一遇创建问题,天气图生成“乌云”,整改后转为“太阳”,逾期未改则“电闪雷鸣”。创建问题在“文明天气图”中实时呈现,实现“问题上报、通报下发、整改反馈、数据统计”动态全流程管理。平台运行以来,整改问题超过1万个,整改率超过98%。
此外,丰泽持续推进网格体系常态落细。全区划分为494个网格,建立“378”工作机制,即“三级网格、三级包抓”,明确“七类人员进网格”,落实“八项标准管网格”,网格员常态、实时参与到环境整治、秩序维护、文明劝导等创城一线工作中,确保网格效力最大化。
“整治+提升”并重 厚植“文明之本”
“路不堵,心舒畅了。”回大坪山“老家”,郭先生感受到了创城带来的变化。
大坪路是东海街道大坪回族社区主要道路,也是游客往山线绿道和郑成功公园的交通要道。每到高峰时段或节假日,路容易拥堵,路面不整、排水不畅,出行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这项短板被列入解决重点。预埋排水设施、道路水泥硬化、修复路灯照明、安装隔离护栏、建设宣传长廊……“整条路变了样。”从道路的变化中,群众见证了创城实效。
丰泽虽是“新区”,但老旧小区不少,由村庄转变而来的“城区”也多。秉承“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初衷,丰泽聚焦城市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尤其是农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等治理难点上,坚持“刀刃向内”,将整改攻坚落细落小落实。
在基础设施精细化整治上,丰泽提升修缮标准,及时修复城市“零部件”。“现在的津坂路平整干净多了,以前逢雨积水,又脏又乱。”王先生在津坂路做餐饮生意多年,改造后的路面,让他赞不绝口,如今积水不再,道路档次和环境品位立时提升。
家门口的农贸市场升级换代,清源街道环山社区的居民和摊主也有发言权。以前的环山农贸菜市场环境差,硬件缺,保洁跟不上,经过台面、柜台、地面等提升改造,如今环山菜市场硬件设施提升,环境卫生整洁、管理有序,环境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也在发力。丰泽完善25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深度参与改造,探索老旧小区破“旧”立“新”路径。在泉淮社区,老旧小区“微治理”可圈可点,从社区家园最小单元、细微之处入手,推进“社区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老旧楼道“微治理”,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居住品质,老小区换新颜。
此外,影响城市形象的空中管线也获得统一规整。改造、整理或拆除空中横跨街道、巷道的各类架空管线,解决“空中蜘蛛网”乱象。整治提升后,背街小巷立面整饬、牌匾规范、路面修整、设施完好、绿化成景、管线规整、卫生整洁。
“参与+服务”同行 共蓄“文明之源”
公益广告是营造创城氛围的有效媒介。按照扩面增量、提质增效的要求,北峰街道城管办、宣教办等部门协同对北峰社区、北峰工业区内广告牌、店面招牌拉网式排查,更换公益广告牌82处,增设80处,劝导督促业主更换招牌111处,拆除不规范招牌67处,拆除户外广告牌与破损遮雨棚75处,清理小广告“牛皮癣”759处,北峰工业园区颜值更清新。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贴近市民生活日常。”云谷小区的居民林女士对刚收到的《泉州市民文明手册》爱不释手。丰泽积极发动多方力量开展文明手册入户宣传活动,精准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在日用不觉中领悟思想、崇德向善。
在做实做活文明实践上,丰泽将有声有色的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中。“烟头不落地”“口袋公益”“美丽河湖”“暑期乐园”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普通市民在体验中受教育,让志愿服务成为自觉的行为方式。今年以来,丰泽发动上万人次志愿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社会做好事”活动,凝聚起创城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