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桂云
从事教育十多年,从事职业教育也有五个年头了。在职业学校摸索的这些年里,我带了三届学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总结这些年的历程,可谓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我无时无刻不在周老师的教育洗涤下反思自己,总结经验,回望过往的岁月,孩子们的面庞像一尊尊静美的瓷器,或鲜活,或灵动,或稚嫩,或唯美……深深嵌入记忆的画面,每当我小小心翼翼地翻开,生怕触碰了记忆的原始片段,也生怕破坏了那美丽的梦儿……
五年前,第一次步入职校的讲台,我心有余悸、如履薄冰。在一次次认真的备课和学情研究中,我了解到了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看似高大、成熟、阳光、俊朗,却常伴有隐晦和自卑的一面。初考的失利成为了他们心头的一把利剑,时不时刺透他们敏感的神经。有些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他们性格上的放荡不羁、我行我素。职业教育的背景让他们有所误解,对课堂职业知识抵触,对师长不够尊重。此外,同伴的影响,让他们不懂择友,误入歧途,加上长期以来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缺乏目标认知,他们大部分对职校生活抱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因此课堂上经常杂乱无序,状况百出。有学生课堂打瞌睡、玩手机甚至吃口香糖的比比皆是。当时我真是欲哭无泪,恨不得立刻逃之夭夭,可为人师者却必须学会跟学生斗智斗勇,他们闹,我就必须冷静,方可不乱了分寸。所以,刚开始,我就在不断跟前辈取经,不断修养身心,不断自我教育:这是一个正常的规律,我一定要用教育智慧去应对它。
印象最深刻的是16级计算机班一个学生,他的前后左右都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玩手机,他也按捺不住,跟着大家一起玩得热火朝天。有一次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进行情景表演,需要请一个学生上台表演老板的角色,我就叫了他,他姓温,我就开玩笑管他叫“温总”。从此以后,我都这么称呼他,他也习惯了我的“抬举”,反而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更喜欢上了学习。课堂上我经常提问他,一旦他回答对了,我就给他大大的表扬和鼓励:“哇,温总就是厉害,同学们的好榜样!”他每次都摸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只要他有进步的地方,我就当场表扬。一次又一次的激励表扬后,这个孩子终于改观了。到了二年级,他换了座位,每堂课都专心致志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还跟我积极互动,最重要是,他还升职了——当上了班长。当时,我真是欣喜若狂,原来,幽默与赞许,加上默默等待,他们会慢慢变成你希望的模样。
毕业那会,我最后一次跟这个计算机班告别,满屏黑板上跳跃着伤感的离别情绪,教室里弥漫着分离的气息。“我走了哈!各位同学,再见!”大家听了居然都羞涩地低下头去,眼神里流露着对我的不舍。当时我就想:职业教育虽然艰辛,这里的孩子虽然更为叛逆,但,只要我们慢慢呵护他们的心灵,慢慢走进他们的心灵,发掘他们的亮点,就一定会花开时节。虽然回报的不一定是语言上的感动,也许是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是孩子对未来的更加笃定。
周国平老师也说过:“教育即是生长,以生长为目的。”我们的一切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是我们很多老师所忽视的。
在那一年 ,我送走了有情有义的电商班;热情活泼的会计电算化班以及慢慢变好的计算机班。我们的最后聚会充满了难忘,也充满了离别的不舍。聚会散场后,我来到了楼下,孩子们也来到楼下,我给他们唱歌,大家打开手机的灯,把我围成了一圈,我们一起高歌,一起言欢……那场面至今回想,都像一场电影一般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我都没见过他们了,时不时还是会想起,会怀念,原来师生一场,也是难得的缘分。我们都要珍惜,要耐下性子,敞开心扉,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不负使命,不负此生。
我渐渐明白: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对待学生切不可太急躁;有时候面对他们的不完美我们不妨换种方式来看待,守护人性永远是我们任何阶段,任何时期都要做到的初心,而为他们筑一个快乐美丽的梦,更是我们为人师者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