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2年01月17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小河

新闻作者:曾宪校  发布时间:2022-01-17  查看次数:935次  

家乡的小河 作者供图.jpg

家乡的小河 作者供图

◎曾宪校

我的老家在上涌镇曾坂村。村中有条源于九仙山下西溪村流淌到永泰、福州的河流,是德化两条重要河流之一——涌溪。

走进曾坂村山茶自然村,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948年仿照寿仁县建造的木拱(单拱)廊桥映入眼帘。山茶到曾坂只有一山之隔,河流却环绕5公里原始森林山下汇入曾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河水是那么清澈,能看清楚河底的水草和小鱼小虾,水温特别凉爽。河中有个大水坝,飞泻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坝上有个深水潭,坝下有一大片沙滩,坝边有棵植于北宋后期的香樟树。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桥亭头旧址、古香樟树附近,河岸有条直通道,人来人往,是乡里繁华地段,流传着“听讲古桥亭头,乘凉在樟树头”的佳话。

有史以来,乡民们吃的、用的都是这河里的水。这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家乡人。在我心底,故乡这条小河始终是我心中的第一大河。退休后回家,都会在河边走走,儿时的情景重现在我的眼前……

早晨,东方刚露白,家庭主妇挑着两只水桶,到河边挑回清水为灶台边水缸添满一天的生活用水,水桶碰撞声、阿婶阿嫂招呼声连连;太阳升起,姑娘、媳妇们来到河边,卷起裤脚在石块上洗涤一家人前一天劳作换下来的衣服;那棒槌起落拍打,溅出水花,笑语琅琅,她们唱着动听的山歌不时在我耳边作响。

夏天吃过午饭,成群结队的中青年人在坝上深潭游泳、洗澡,我也跟小伙伴在浅水处嬉戏、打水仗、学泅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游泳技术也不断提升,横渡三四十米不在话下,还学会了在高处跳水,戏水声、笑闹声混成一片,个个心里乐开花。

盛夏,古香樟树下大人劳作之余,在那里纳凉,享受天然“氧吧”,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或拉家常,或抽旱烟,或讲“三国”,有说有笑,香樟树给他们带来温情和凉爽;孩子们坐在古香樟树脚掌筋上背书、玩耍、嬉闹;青年男女在树下谈情说爱,求古香樟树为月老,并常有人在此烧香祈愿,拜它为“干爹”;因为有了古香樟树,鸟雀类在树枝间钻进钻出,上翻下跳叽叽喳喳、叽叽咕咕地叫个不停,猫头鹰在树洞口睁着一对又圆又大闪闪发光的眼睛,惹人喜爱,来往行人都会驻足抬头观赏。古香樟树俨然被乡民尊为长老、供奉为神树。

小河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过去,河上没有一座坚固的桥梁,都是骑马式临时木板桥,每年春夏之交河水暴涨木板就被冲走,雨后再搭桥,给行人带来不便,还葬送了多条人命。1955年,由县财政拨款,建造一条木板大桥,结束了过河涉水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里在曾坂建起水泥厂、煤矿,河床积沉大量煤渣,上空烟尘弥漫,河水变浑浊了,河底黑乎乎的。

进入21世,党和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厂关闭拆除复垦,村民们重见绿水青山。

近年来,村里投入大量资金,沿河两岸筑起了防洪堤,清理了河中积淤,河宽、岸高,保护了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远看,河流犹如飘带,煞是好看;村里在上世纪80年代因年久消失的木板桥原处,铺设水泥板桥,方便行人过往;原大水坝改建鱼鳞坝,吸引众多的乡村游、自驾游、亲子游游客到此嬉水娱乐;沿河筑起两个拦水坝,河两岸铺设鹅蛋石人行道,亲水栈道。随着夜景亮化工程的提升,夜幕降临,路灯、荷塘夜色灯、鱼鳞坝水中灯、河岸亲水倒影灯、各种各样彩灯四射,整个村庄似同白昼。山区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能观赏到夜景。

河水清澈了,河中鱼儿也多了起来。我从小是捕鱼能手,去年,我和老伴回家,带回一把高档手竿钓具,每次回家找个安全地方,夫妻俩又操起我提竿她装饵的钓鱼行当,一天钓它个把钟头,收获颇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流水悠悠,家乡的小河啊,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