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报纸上常可看到一些穷孩子上学的故事:有的穷学生因为无钱交学费,昧着良心拍广告;有的穷学生为了学费违反校规,父母苦苦央求校方留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穷学生,难道可以失去骨气吗?难道只能依靠献媚讨好度日吗?
不,正如孔子所言:“贫而不陷。”有这样一个农村女孩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但交不起学费。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资万元资助,但要求她为企业在电视上做补脑液的广告,这女孩断然拒绝。这是贫困而有骨气的穷学生的真实写照。
纵然贫困,仍应坚守自己的为人原则。如屈原,谁人不知,但又有多少人理解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纵然贫困失意,但他仍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明代东林党人汪文言生活困苦,但在面对污蔑他人与坚守原则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后来受宦官迫害,与杨涟、左先斗等人一并入狱,受尽比贫穷可怕数倍的打击,但他仍然坚持原则,不愿污蔑他人,也才有了汪文言临死时“这世上没有贪脏的杨涟”的怒吼。这便是自古至今的贫而无陷、坚守原则的体现。
纵然贫困,但更应当向阳而生。曾听种花的人说过,多数的花向阳生,生阴则死。贫穷的人也要有无向阳而生的权利。没有绝对的黑暗,要相信光就在头顶,正如故事开头提到的女大学生,贫困而向往学习,贫困仍上进要强。
纵然贫困,但不能失去骨气。古今中外,有桓宽的“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习”,也有《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骨气是一个人面对道德抉择的后盾,帮助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还是那个大学生,在面对骗人与诚信的选择时,是什么支撑着她无愧于心?是她内心亘古不变的骨气。如竹子,又是什么支撑着它们不断成长呢?是一个个关节,它们将高处的阳光运向脚下的黑暗,若没有一个个关节,竹子便无法如此令人赞赏。这关节,形似人的脊柱,也神似人的骨气。没有关节的竹子如何生存?人没有骨气如何生存?竹子如此,人更是这样,骨气是不应消失的。
其实,那个女大学生也好,汪文言、桓宽也好,这都是“贫而不淊,困而要强”的表现。我们还可以听见杨涟受迫致死前,口口声声说着“我不怕”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坚守。可能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独白会某些人贬得一文值;可能杨涟的血书会已被人弃于身后化为腐朽,但至少他们都不曾愧于心,依然清晰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于是,我也不怕,仍要继续坚守自己的原刚。
贫而不陷,困仍要强,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