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8月2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闻作者:◎ 童双攀  发布时间:2020-08-24  查看次数:657次  

在野草肆无忌惮蔓延的盛夏,一方巨幅青蓝油布覆盖着面前阶梯式斜坡,非常醒目。获得当地村支书许可,三四个人在斜坡上,小心翼翼地——既要防着脚下打滑,又要注意保护现场——扯着油布边角,从下往上翻开:一幅缩微《梅岭图》,在我们眼前款款呈现。

    这里是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梅岭窑”上的一座古窑址。说它古,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还热火朝天地搞生产;然而,当把这个窑名和一位生活于晚唐名为颜化綵的三班颜氏先祖联系起来,不由得我们重新审视它的历史厚度!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颜化綵乃入闽始祖颜芳第五子颜雅(818——882)之子,生于864年,卒于933年。他“性慧而品端,好学不倦”,编写德化乃至全国有史记载的第一部陶瓷烧制技术专著《陶业法》,并绘制“梅岭窑”发展蓝图《梅岭图》。有技术、有规划,万事俱备之际,他却因“力不逮,创始无从”,而让“梅岭窑”的历史往后推了五百多年。五百多年后,颜化綵的十三世孙颜俊高根据先祖的《陶业法》和《梅岭图》,依法按图扩建“梅岭窑”。从此,这个地方的窑火,就延续了五百多年。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化陶瓷产业兴起了“以电代柴”的改革,烧柴火的龙窑退出历史舞台,“梅岭窑”二三十座窑随之陆续歇火。

    近几年来,那些经历了时光沉淀,经受海浪浸泡出水的古瓷,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惊艳了世人的目光!专家按图索骥,沿着海丝古道溯源,找到了那些古瓷的诞生地,其中就有德化窑中的“梅岭窑”!

    眼前的“梅岭窑”,大面积的古窑址,零星分布在“德化县梅岭生态林场”周围,散落在上寮溪畔的杂草丛中,静静酣睡——尽管它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6年被列入泉州申遗考察点。

    在油布的覆盖下,这条“阶级窑”似乎还残留着三十多年前的余温。衰草伏地,已失去苍翠的颜色,一座窑生命的气息,却扑面而来。垒砌的块块方砖,棱角依然,烟熏火燎的痕迹,也尚未褪去。窑炉虽已坍塌,但这些砖块砌成的阶梯形成了一个个窑室,随着山势向上延伸出数十米。聪慧的先民,利用这种阶梯形状,在窑室与窑室的间隔添续柴火,让窑炉的热量在一级一级往上传递过程中得到最大化利用。一千多度的窑火,日夜不眠不休,炙烤着匣钵中的白瓷或青花瓷,煅造出德化瓷蜚声海内外的世界声誉。在上世纪的那场改革中,当最后一炉窑火熄灭,“梅岭窑”上空的浓烟,一定还久久地笼罩在窑场主心头,犹如割断了与远古相连的血脉。萋萋芳草中,每一片瓷,每一块砖,无不在喃喃诉说着这割舍不断的情感!

    碎裂的瓷片,残缺的匣钵,在荒草覆盖之下,沉睡了几十年。在它们的梦境中,一定有“噗咚噗咚”的地碓声,一定有圆滚滚的模具,一定有通红的窑火,以及窑工们映红的脸庞……它们曾经幻想着,在晃晃悠悠的挑夫肩膀上,它们将开始一段辉煌的旅程:或经南埕、水口、永泰嵩口码头经水运直达福州港,或经永春许港、南安码头至刺桐港,或经“上壅驿”古官道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无论走哪条路,它们都将漂洋过海,去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体验那里的异域风情。

    这场旷世美梦,一旦被唤醒,它们才发现,记忆中的肩挑手扛早已成为历史,外商的订单,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现代化媒介,如雪片般飞向“世界陶瓷之都”,一辆辆货柜车轰隆隆驶进驶出,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网风驰电掣地驶向遍布沿海的集装箱码头,通过几十万吨的货轮,运往五洲四海。

    眼前堆积的青花瓷碗,看似完好地叠在一块儿,实则粘连得分不开彼此;更多的已经破碎成片,零落在衰草碎砖间默然无语。手中的相机靠近、聚焦,我们试图通过瓷碗上的青花、碗底的款识、瓷片上的纹路,去解读一段峥嵘的岁月,去触摸一片悠远的情思。云里雾里的揣测间,我们与“梅岭窑”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梅岭窑”只是德化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根据近40年的普查,德化县境内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窑址多达238处。2007年更是在三班镇三班村的辽田尖山发掘出原始青瓷古窑址,把泉州乃至中国南方的制瓷史往前推了2000多年。

    在莽莽苍苍的天地间,在以瓷为生的瓷都德化,不知还有多少“梅岭窑”多少“辽田尖”,在等待着我们去掀开那神秘的盖头!

旧时梅岭窑.jpg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