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报

2020年08月24星期一
刊号:CN-35(Q)第0101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见厚德

新闻作者:◎ 王常婷  发布时间:2020-08-24  查看次数:689次  

“我和香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小跟爷爷打香篆,一晃就六十多年了。人生有很多选择,我知道我应该做好什么,坚守什么。做香也是一样,上好的香材要经过好几百年,面对大自然的赠予,只有把它最原始的味道呈现出来,才算没有辜负它。每次点香,一点点的浪费,我都觉得很心疼……”

    六十来岁的郑春成是众多厚德村走出去的村民之一。这段话是他在淘宝网上郑师傅旗舰店里的一段广告解说文字。视频里的郑师傅,满脸沧桑但精神矍铄,岁月的风风雨雨似乎都镌刻在他的脸上,而沉浸在香的世界里的他,浑身上下自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韵。这次疫情之下,大概是人们宅家的时间更多,更有时间品香,郑师傅店里的天然香销量不降反升。因为总公司设在厦门集美,有一天厦门税务局的人突然来访,邀请郑师傅上节目传授一下疫情下如何将业绩做得更好的经验。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郑春成兄弟姐妹众多,生活贫苦,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帮着父母做事,制作天然香料。七八岁时,他便上山采香料。大山里有丰富的天然香料,艾草、艾叶、香茅草、枫香叶、枫香皮、石菖蒲、罗粘树,采摘回来的香料,拿到太阳下平铺晒干,然后用手工或水车捣碎。很快他就能辨别各种味道的天然香,并从爷爷那里学习打香篆的过程。十六岁的他开始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后来又当了村书记。三十来岁他借了两千块钱开始走出大山,往南平等地寻找制香的原材料。南平当时有十八个乡镇,他跑遍了十四个乡镇,设了二十多部水车教南平本地人舂香末。交通不方便,有时没赶上每天一班的班车,几十公里的路程全靠双脚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春成终于在厦门创立了“厦门祥集制香厂”。公司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旗下品牌“郑师傅”成了中国天然香三大品牌之一。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多次专利和奖项。“做人要像线香一样正直,才能顶天立地;做事要像盘香那样规矩,方能功德圆满。”这是郑春成行走了在香的产业里最深刻的认知。同样的,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子民,一直念念不忘山里的故乡。他知道他今日的成功一直都离不开大山淳朴的滋养。

    厚德村现在人口有两千多人,居住得有些分散,当时的15个生产队要走上一天才能走得完。其中还迁了几户到邻近的佛岭村和石城。如今的村庄空心化很严重,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像郑春成这样离开家乡往外发展的村民占大多数。让人称奇的是,厚德村在外的企业就有一百多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制作天然香、蚊香和陶瓷等产品,每年产值都能达到好几千万。

     近年来,德化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挖掘乡村特色传统文化传统产业,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政府努力引导这100多家的香企业和陶瓷企业一起把总部搬回自己老家发展,把厚德村打造成“文化展示、品牌营销、产业集散、购游一体”的中国“香”村。

    对于这样的召唤,郑春成比任何人都来得激动。如何将香产业和德化的陶瓷产业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行产业升级,一直以来是他苦心琢磨的事。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又开始得以推广。许多人闲暇之余,焚香玩香以颐养性情。要紧跟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唯有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创新,郑春成深有体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郑师傅文化有限公司”在德化城郊拔地而起,面积12.75亩,总投资1.3亿的建筑,预计到明年6月就可建成。一座以郑师傅命名的文创园,将以香文化为主题,结合陶瓷文化、茶道文化、书法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一个新式生活美学空间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文创产业园。

    再次走进厚德村,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映入眼帘——古老的厚德村顶起了中国“香”村的名号。村部里有一间面积二三十平米的展厅,各种香料和陶瓷香器整齐地排列着。小小的“香”展厅,在村落里四处开花。久违的香气又飘散在村落的上空。

    一个新的时代正悄悄来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