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他初二辍学,打石子,伐木头,挑煤,学做木匠,以后全家去德化山区插队落户……在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被冷漠歧视的精神压抑环境里,读书成了他心灵的唯一慰藉。家里的书读完了,就向人家借;没地方借了,就读《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
那时学校缺一位语文民办教师,多人报名,已在学校当民办教师的姐姐知道自己弟弟的根底,偷偷替他报名。那天他在地里插秧,姐姐跑到田里喊他去赴考,自卑的他不去,社员们撵他上岸:考上是你福气,考不上回来照样插秧,没亏什么啊。
大队叫一位私塾先生当主考官,他出的考题很奇葩——先听写闽南常用的词语,如山崙、山坪、垵垅、坑沟、潭窟、田畲(山地),畚箕、枷箩、簸箕、戽斗、桶篁(大木桶)、土砻、踏碓、铗刀(铗子)、锄头、尖镐、草耙,犁地、耙田、薅草、舂米、磨米浆、蒸粿,姑姨、舅妗、妯娌、女婿、岳父,拈阄、吝啬……
接着写一张毛笔字,没问题,他读小学就得过全县写字比赛一等奖。最后写一篇作文,写作是他的爱好。终于,他脱颖而出,考上了。
在供销社工作的父亲知道儿子当上民办教师,说:“你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自己识字不多,怎么能教语文?所以要多识字、多读书、爱写作……”从此,只要有闲余时间,他就读书看报,什么书都看,遇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他还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天至少学认5个生字,争取两年读完《新华字典》。他没有读过师范,指导学生写作文当然是大难题,他就专心揣摩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学写小说、散文、相声、小戏、表演唱,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获得各种文体的写法和教法的一些诀窍,并把它总结出来教给学生。再以后,读电大,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上示范课,举行教学讲座,评上特级教师……
那年,他被评为省首届“杰出人民教师”,从省委书记手中接过奖状和“东南菱帅”小轿车的钥匙,省教育厅长向省委书记介绍:他,就是自学成才、我省小学界发表教学论文和出版教学专著最多的老师……
退休以后,他除了读书看报,写回忆录,被学校聘为学术顾问,义务给师生上公开课,开讲座,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不久前,中山大学教授带领六位博士生,拟写一本《永春方言》专著,有人推荐找到他,列举了上千条典型俗话和4000多个汉字,要求用永春方言表达,没想他基本上能正确表述出来,令大家惊讶不已。究其缘由,他拿出几本本子:这是我多年自学字典的记录——不懂的字抄下来,标上读音,写下字义,有空拿出来读一读,久而久之,我识字就比别人多了;识字多了,阅读理解就深刻了,写起文章就顺手了,教起书就自如了……
“他”是谁?不言而喻,你也应该知晓了。
窃以为:为师者,师德为先,学识为二;两者兼备,即为良师。而语文良师,就“学识”论之,就是要:多识字,多读书,爱写作。俗话曰:“自己识字多,才敢教人家识字”,不止识常用的3000个汉字,识越多越好,这是阅读写作之基础。其次,多读书,阅读广杂,知识渊博,理解才深透,才有“语感”,讲起课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流畅潇洒。其三,要热爱写作,在写作中悟出写作方法,体会写作的艰辛,越写越会写,才能指导学生写作……
“所以要多识字,多读书,爱写作”,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学识”的基本功,如是做了,请持之以恒;做不够的,就从今天认真做起吧!